编者按: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叫“无阿里不西藏”。意为不到阿里,便不算真正抵达西藏——阿里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及精神象征,在西藏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去年的西藏之行,终因些许遗憾未能涉足阿里;今年四月,我们决意取道滇藏线,再度振策长驱,向着“天上阿里”进发,踏上“高原的高原、世界屋脊的屋脊”,只为圆一场“遍行西藏”的心愿。
古格王国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土林深处、象泉河南岸的札布让村。赶至遗址时,已过下午5点,高原上的太阳却依然高悬。一望无际的土林泛着金黄,既透着无尽的苍凉荒寂,又彰显出无比的壮美阳刚。
踏访古格王朝遗址。
遗址坐落于一座光秃秃的土山上,周围被土林环绕。我们想找一位导游,工作人员却告知为时已晚,只好自行参观。
遗址从山麓到山顶高300余米,山体陡峭险峻,整个遗址依附于悬崖峭壁之上。一条坚硬的砂砾小路沿陡峭山坡蜿蜒而上,路边错落分布着许多洞窟与断垣残壁的土墙土院,部分墙体中还夹杂着铠甲片和铁箭镞。遗址格局分为上、中、下三层:下层是民居,中层是寺庙,顶层是王宫。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各区之间还分布着防御工程。遗址内有房屋、佛塔和洞窟600余座,此外还有碉堡、寺庙、殿堂、地下暗道等,共同构成了庞大的遗址建筑群。
古格遗址:阿里荒原上的七百年王朝谜影。
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是佛殿与洞窟,其他建筑均已成残垣废墟——比如山顶那座象征王朝至高权威的宫城,如今仅剩一堆黄土。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着白殿、红殿、大威德殿、度母殿、坛城殿,各殿的墙壁、梁柱、屋顶及壁画基本完好。作为遗存数量最多、最为完整的佛殿壁画,色彩鲜亮、十分精美;殿内的各种雕刻造像,也栩栩如生。
洞窟的门低矮狭窄,洞室面积从四五平方米到二三十平方米不等,高度不足一人,只能屈身弓行。洞窟分单窟、双窟和多窟结构,绝大部分是民居与僧舍。洞内被熏染成黑色,隐约透着几百年前的烟火气。让人不禁好奇:生活在这陡峭洞窟中的人们,是如何解决“出口”问题的?而我们行走其间,倒也没有闻到“遗臭万年”的异味。半山腰的悬崖峭壁处,有两段狭窄陡峭的隧道,仅容一人通过,构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屏障。
在断壁残垣中读王朝兴衰。
在遗址北麓,残存着一道百余米长的卵石画墙。扁平的卵石上刻有经文、六字真言、佛像、佛塔等,成为遗址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辉煌七百年的古格王朝,究竟是如何覆亡的?它创造的古格文明,连同十万臣民,又为何突然消失?三百余年来,这始终是个谜。虽有孜孜以求者作出种种推测,但主流观点认为,王朝覆亡与战争有关。
土林深处的古格:废墟见证的王朝宿命。
山下的藏尸洞,似乎成了这一结局的注解。但区区一洞,又怎能容纳十万之众?那么,古格王朝的十万臣民究竟去了哪里?为何会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十万人口不可能没有后裔,这些后裔又在何方?有人说,战争屠杀与掠夺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战争破坏加剧了环境恶化,使古格不再适宜人类生存。可这一说法,仍无法解释十万人的去向。
只要遗址不“开口说话”,这个谜团就始终是一团乱麻。也正因成谜,古格才更具神秘与魅力。(蒋亚文/文 田文国/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