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旅行的人,多半会到永庆坊走走。这里的李小龙祖居、充满文艺气息的骑楼小店、名人旧居……都是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地,热闹得能听见此起彼伏的快门声。可很少有人知道,在景区喧嚣的街巷深处,还藏着一处清代探花李文田的藏书之地——泰华楼。它像被时光悄悄藏起的珍宝,静静立在多宝坊27号,躲过了多数人的目光,被忽略掉的一处宝藏。今天,珊姐姐带大家一起探访。
穿过永庆坊的麻石街巷,绕过粤剧博物馆的红桥,多宝坊27号的青砖小楼便在喧嚣中静静伫立。我记得以前来的时候在门头“泰华楼”三字篆书古朴苍劲,是清代岭南大儒陈澧的手笔,门侧“碧山终日思无尽,黄菊满篱应未凋”的对联墨迹斑驳,出自楼主人李文田之手 。但此时大门前接了新门,这些字已经看不到了。这座藏在西关深处的老宅,曾藏书十万卷,见证过探花李文田的经世之才,如今虽不及李小龙祖居热闹,却为永庆坊留存着最厚重的文脉记忆。
李文田是顺德出身的学者,官至礼部右侍郎,却始终以藏书治学为乐,连光绪帝的老师梁鼎芬、北大校长蔡元培都曾是他的门生。泰华楼的诞生,本身就是一段书缘佳话:清光绪四年,26岁便高中探花的李文田,在广州西关修建“探花第”,并于西南角辟出这座两层砖木小楼作为书轩。“泰华”二字暗藏玄机——因楼内珍藏着秦代《东岳泰山碑》与汉代《西岳华山庙碑》的宋拓本,取二碑首字命名,彰显着主人对金石碑帖的痴迷 。
泰华楼建筑本身很有特色,藏着南北文化交融的密码:作为典型岭南建筑,泰华楼面阔三间,青砖黛瓦,硬山两坡顶的设计适配了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但因李文田长居北京任职,楼内又融入了四合院的布局精髓:推开木门可见天井,五件古腊石与水井错落其间,揭开井盖仍能听见水声淙淙,形成“四水归堂”的风水格局 。二楼的回廊被老广州称为“跑马廊”,午后三点的阳光斜照进来,木栏杆与红灯笼的影子在青砖上流转,成为古风摄影的绝佳取景地。
书魂之外,泰华楼更镌刻着文人的风骨。正厅中央曾悬挂李文田夫妇画像,上方的圣旨记载着他“尽谏”贤臣的美誉。慈禧拟重修圆明园时,他以“国事忧患,库藏空虚”毅然谏止;六十大寿庆典铺张,他奏请暂停点缀;《马关条约》后朝廷欲加税于民,他坚决反对“以民为壑” 。这份刚正也融入了藏书理念,清初文字狱盛行时,他冒险收集禁书、手抄本与绝版书,让泰华楼成为南方重要的典籍避难所。可惜岁月流转,这些珍贵藏书如今已散佚殆尽,仅留下“十万卷藏书”的传说。
家风传承让泰华楼的文脉绵延至今。李文田开创岭南碑派书法,其子李渊硕成为沪上名医,孙辈李棪斋为国际知名学者,李曲斋更是岭南书法大家,被称作“艺林一散仙”。直到李曲斋时代,泰华楼仍是文人雅士的聚会之地,楼外廊那扇典雅竹帘,便是他亲自设计的遗存 。上世纪80年代,泰华楼部分倒塌,后人历经奔波重修,遵循“修旧如旧”原则,除厨房外基本恢复原貌,让百年书轩重焕生机。
如今的泰华楼,在永庆坊的热闹中保持着低调,没有固定开放的时间,能否进入,完全依靠缘分。
在永庆坊的改造中,泰华楼没有被打造成热门景点,却以“探花第”仅存建筑的身份,成为广府文脉的活化石。它提醒着往来游客,西关的魅力不仅在于骑楼的风情与美食的诱惑,更在于那些藏在街巷深处的书香与风骨,在这里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翻动书页的声响,这便是永庆坊最动人的文化回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