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凯里苗侗风情园中,先闻芦笙悠扬,再循绣香而至。“绣里淘”非遗集市里,此刻正洋溢着热闹的氛围。游客们一边期待着夜晚的“村T”走秀,一边忙着挑选好物,开启“视听+淘宝”双重体验,沉浸式感受黔东南深厚的民族文化魅力。
“绣里淘”非遗集市上的绣品。
黔东南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孕育了苗绣、蜡染、银饰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流淌在针尖、融汇于染料中的民族瑰宝。过去,这些手工艺品多为商户在路边零散售卖,难以形成规模与影响力。2023年,凯里市以“划行规市”的举措,将分散的商户集中引入苗侗风情园,打造出“绣里淘”非遗集市。
目前,“绣里淘”非遗集市已汇聚蜡染、苗绣、银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超过6000种。自开市以来,不少游客通过短视频平台慕名而来。来自海南的游客樊可馨对摊主的热情印象深刻:“刚才挑选银饰时,老板不仅介绍了银饰的不同雕刻类别,还讲述了苗族‘蝴蝶妈妈’的故事,特别有意思。”
摊主王贵秀在集市里经营着两家店铺,每天准时出摊,陈列她亲手制作的老绣片和各式银饰。“以前在路边摆摊,人少生意淡。现在集中到市场里,人气旺了,这些传统手艺也比以前好卖多了。”她笑着说,“本地人和外地游客都挺多的,店里卖得最好的是帆布包和小饰品。”据了解,几乎每个摊位都陈列着传统的蝴蝶纹、鸟纹蜡染布和各种花样的老绣片,同时也摆放着印有贵州“村T”吉祥物的帆布袋等融合现代元素的产品,供游客根据喜好挑选,成为不少人的“心头好”。
与集市仅一路之隔的贵州“村T”舞台,成为天然的“流量入口”。白天逛集市、晚上看“村T”,已成为一条充满体验感的特色文旅动线。本地市民栾先生拿着刚入手的苗绣帆布包说:“连我这个本地人都被吸引来了。触摸布料的纹理,再看一场非遗走秀,仿佛一下子把黔东南的文化攥在了手里,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踏实感。”
“村T”现场。黄怡雯 摄
从分散经营的小生意,到文旅融合的大平台,“绣里淘”非遗集市不仅让苗绣、蜡染等传统技艺“活”了起来,更让传统文化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金钥匙”。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阳萌
实习生 吴寿兰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李劼
三审 周文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