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桂维民
“黄河溯源”科考纪行六十首
(1—10)
编者按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以磅礴之势滋养着华夏大地,更孕育出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从古老的岁月洪荒,到如今的繁荣昌盛,静静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与文明发展。
2025年8月28日~9月10日,《黄河岸边的中国》丛书编委会组织专家学者进行“黄河溯源” (扎陵湖、鄂陵湖)科考,历时14天,行程1万余里,上昆仑,穿山峡,过草地,经3省20余县,考察了近60个点位,走进大地湾、马家窑、齐家等遗址和多座博物馆。至此,第七次沿黄考察划上了句号。
作为策划人之一的桂维民,在此行中灵感泉涌,他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凝于笔端,用60首词吟唱出一段壮阔而独特的黄河交响曲。这些诗作,或描绘河口古镇的古朴风貌,或展现刘家峡大坝的雄伟壮观,或探寻马厂塬遗址的历史厚重,或刻画柳湾彩陶博物馆的艺术魅力,或感悟佑宁寺的神圣庄严,或赞叹扎陵湖、鄂陵湖的湖光山色…… 每一首诗都是对黄河文化的深情礼赞。让我们跟随他的诗词脚步,一同领略黄河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受黄河上游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魅力,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黄河溯源之旅。
01
江城子·河口古镇
苏轼体
迢遥丝路自西开。
汉唐街。
接边垓。
历久犹新、小巷覆苍苔。
老屋翘檐凝古色,风过处,惹尘埃。
关津羁旅抒情怀。
夜灯排。
映亭台。
史迹依稀、遗址费思猜。
今日同游寻旧梦,凭栏望,大河来。
链接: 河口古镇位于甘肃兰州西固区,是古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的交汇要冲,有“金城西大门”之称。其历史始于汉、兴于唐、定型于明、繁盛于清,自古便是连接西域、巴蜀、吐蕃与长安的交通枢纽,唐宋时为军事要地,1882年还设立了甘肃最早的内陆海关。古镇留存的大量明清古民居,呈“四街十七巷”格局。2014年启动修复,2016年开放迎客,现为国家AAA级景区、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02
河满子·刘家峡大坝
毛熙震体
暮霭遥笼碧浪,彩霞漫卷天边。
忆昔劳工凝壮志,大河儿女情绵。
共创千秋宏业,巨堤拦住长川。
何惧潮奔汛涌,稳如山岳岿然。
灌溉良田兴富路,稻粱丰庆年年。
输电八乡添彩,惠民薪火相传。
链接:刘家峡大坝在甘肃临夏永靖县黄河干流上,是新中国首座自行设计施工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有“高原明珠”之称。1955年开工、1974年竣工,曾创7个全国第一,后来通过排沙技术升级、机组改造延长水库寿命。现装机166万千瓦,供西北电网调峰;能防百年一遇洪水,灌溉1600万亩农田;还是兰州第二水源地,现有实时水质监测,惠及800余万人口。作为国家工业遗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坝迎来游客登坝观光、游黄河三峡、眺“黄洮交汇”,其VR博览馆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03
踏莎行·黄洮交汇处
洮水翻砂,黄河凝碧。
二龙相抱波心激。
峡边两岸叠苍痕,风前千树摇秋色。
旧说纷纭,今观奇特。
坝前浊浪连云夕。
西天落日染金岚,晚归挥棹沾衣湿。
链接: 黄洮交汇处是黄河干流与上游支流洮河“一清一浊”的天然交汇点,位于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境内,紧邻刘家峡水库库区,是黄河上游极具标志性的自然景观。它被称为“龙汇世界”,源于地理特征与文化象征的结合:黄河自古被喻为“黄龙”——其含沙量高、水色泛黄,形似游龙;而洮河作为黄河支流,可类比为“龙脉”分支,二龙在此汇合,故得此名。
04
天净沙·蓝色黄河
澄波漫卷轻纱。
赤霞环拥三洼。
击楫催开浪花。
溯源如画。
蔚蓝流向天涯。
链接: 蓝色黄河位于甘肃临夏永靖县三塬镇,是刘家峡水库尾端之蔚海湾、碧海湾、金海湾的统称。因水库沉淀泥沙,河水湛蓝,配上周边丹霞地貌,成为西北少见的“高峡平湖”。蔚海湾晨雾美,碧海湾水最清,金海湾宜看“长河落日”,“二龙戏珠”观景台可观黄河(蓝)与洮河(黄)清浊相拥,是黄河地理的活教材。
05
七绝·诚谢王玲主任携览永靖黄河景观
藏头诗
王君携览意殷殷,
玲雅河湾入眼新。
女子温文情义笃,
史传风华九州亲。
链接: 永靖县文旅产业中心(项目办)主任王玲女士闻讯我们科考一行抵永靖,专程陪同我们参观刘家峡大坝、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洮汇合处和蓝色黄河三湾,使我们在永靖县的科考收获满满。
06
定风波·马厂塬遗址
满目秋光赴古原。
青纱拂过袖生寒。
土路蜿蜒沾露白。
凝息。
恐惊前世梦犹残。
绕堞细瞻苔色浅。
寻遍。
回填断垄火烧斑。
难见彩陶纹饰影。
观景。
风摇禾浪漾晴烟。
链接:马厂塬遗址是青海民和县湟水南岸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遗址,1924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命名地。遗址面积约1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包含马厂类型、齐家文化等多种文化遗存 。其核心特征是马厂类型彩陶,以黑红彩绘四大圆圈纹、变体蛙纹为主,器形有壶、罐等大型器物,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 。遗址还出土石斧、骨针等工具,反映当时农业与手工业水平。作为黄河上游重要史前遗址,它为研究马家窑文化演变、先民生活及多文化交流提供了关键实证,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07
玉堂春·柳湾彩陶博物馆
柳湾佳处。
各色彩陶盈贮。
一路寻观,远古遗珠。
记号通灵,尽显先民智,罐瓮壶盆绘瑞符。
建筑犹摹神韵,无声相舞趋。
墓葬重呈,史迹从头辨,岁月长留旧画图。
链接:柳湾彩陶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彩陶专题博物馆,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柳湾遗址旁,距西宁市约55公里。博物馆成立于2001年,2004年正式开放,2018年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2025年入选首批国有公益性收藏单位 。其建筑外形灵感源自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总占地面积5830平方米,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以深灰色调的展陈设计凸显彩陶艺术张力。馆内藏有近4万件文物,其中彩陶约2万件,涵盖马家窑、齐家、辛店等文化类型,代表器物包括人头像彩陶壶、裸体人像彩陶壶等 。展览最大特色是复原原始墓葬场景,真实呈现棺木、骨架及随葬品组合关系,配合548件精品文物系统展示史前文明。
08
临江仙·河湟文化博物馆
张泌体
河湟文化弘扬处,馆藏古韵绵延。
廊檐庄廓向长天。
序厅凝目,青史入新篇。
彩陶石器呈眼底,千年故事绵延。
遗存棕碗面条传。
传承之路,筑梦更无前。
链接:河湟文化博物馆位于青海海东乐都区,是展示河湟历史文化的现代化地市级综合博物馆。占地约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展陈面积1万平方米(地上2层、地下1层),融合院落、庄廓、廊檐等河湟建筑风格。含序厅(立体沙盘等)和四大展厅,分别展示河湟文明起源、古道交融、民俗家园及发展成就。有石器、玉器等17类1180件(套)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5件,亮点为柳湾彩陶(374件)、喇家遗址“天下第一碗面”,是国家4A级景区、青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通过“博物馆里过大年”等活动,传承河湟文化,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09
浣溪沙·湟水岸
薛昭蕴体
湟水浊波奔涌过,
柳林苍翠系征鞍。
日头当午且休闲。
入口瓜甜消溽暑,
笑谈今古意拳拳。
树间蝉语佐清欢。
链接:途中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的湟水岸边休息,一起吃瓜、聊天。这里是河湟谷地中融合自然灵秀与人文底蕴的独特区域。既有“湟流一带绕长川”的自然美景,又有“茶马互市通西域”的历史回响,更有“山水人田和谐生”的乡村振兴景象。
10
采桑子·佑宁寺
伽蓝深院藏高岭,暮鼓秋风。
呗佛疏钟。
天外流云过梵宫。
龙王麓畔清心悟,四大皆空。
说六神通。
古寺香烟绕殿中。
链接:佑宁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寺滩村,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原名郭隆寺,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后,雍正帝赐名“佑宁寺” 。康熙年间,佑宁寺达到鼎盛,有大小经堂、僧舍等2000多个院落,僧侣7000余人,还设有显宗、密宗等四大学院,下辖49座属寺,分布在青海东部各县及甘肃等地,因其规模宏大、属寺众多,故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
作者
桂维民(笔名:桂子),长期供职于国防科技工业和陕西省委、政府、人大,曾兼任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会长。现为陕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退休后喜吟咏纪行,以诗会友,唱酬寄兴,已出版近体诗词集《行吟录》《丝路寻踪》《古韵新咏》《乡愁月千里》。
编辑:赵佳欣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