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火车站东侧原有一个地方,叫五龙口南巷。与其说是一条巷子,不如说是一条深沟土壑更为直观、形象。
五龙口南巷3号
五龙口南巷15号
太原火车站西面视角
早年,沟壑两侧长满了杂草、沙棘和酸枣树,崖下有人掘土为窑成了一户户院落,一条土路走行其中。它长约500米,高约10米,宽约50米,且东高西低,直通一个150米直径的大水坑,夏天一湖水,冬天一池冰。70年代,因其位于五龙口街南,才有了名称“五龙口南巷”。
2015年五龙口南巷周边
五龙口铁路桥洞
五龙口南巷一角
五龙口南巷二
五龙口南巷从东向西视角
沟壑南北两侧有两个较大的铁路宿舍区,南侧高坡上还有一排排蓝砖灰瓦的平房教室,原是太原铁路二中——我的母校。如今,站在那里,百感交集,一如石子入水溅起了记忆的涟漪,说几个和这条沟壑有关的故事吧。
原太铁二中校徽
2017年的太原第五十二中学校
冰糖葫芦小贩冰面落水
1969年冬天,一个冰糖葫芦小贩经过沟壑西已满面结冰的水坑,被一群滑冰的年轻人尾随、追逐,意欲哄抢,小贩慌不择路向冰面中心而去,不成想,中部冰面没有冻实,承重力不足,冰面“噼啪”一响而裂,小贩以及追赶的人掉入水中。水深危险,冰水刺骨,顿时,人们慌作一团,幸好,被几个水性好的人救起,随即被送到沟壑里人家救护,据说,为了人不被冻僵,一个个被脱得精光设法取暖。真是贪欲一起,差点丢了卿卿性命。
五龙口南巷西侧的大水坑
大水坑正在改造中
大水坑被改造后的景观
为两元钱舍身跳崖
沟壑南侧有一个学校后门,无人管理,经常有学生出校门在沟壑边抽烟,玩闹。一天,几个男生不上课间操在此嬉闹、打赌,“谁敢从土崖上跳下去,可得二元”。那个年代,两元钱对学生可说是一笔“巨款”, 在钱的诱惑下,竟有人不顾沟深有险蠢蠢欲动,他纵身一跳就没了动静,实则已摔晕过去,幸好,有高年级学生见状立刻背起送校医务室抢救过来了,应了一句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沟壑里的一声巨响
沟壑东头有一个 “硝炮社”,坐东朝西,北、东、南的土崖下有若干土窑,生产节庆所需的烟花炮竹和少量矿区所用碎石之药物。每到秋季,拉着物品的板车排成队顺着一段下坡路疾驰而下,驾车的人被双辕高高挑起,依靠尾部摩擦地面降缓速度,还不断地吆喝“让开了…”,以防撞伤行人。
1975年秋的一天早晨,数学老师用木制三角板在黑板上画图、讲课。忽然,一声沉闷巨响,天地颤抖,老师手里的三角板慌乱掉落,学生们恐慌至极下意识向门沖去,只听“咔嚓”一声,三角板不知被谁踩断了。出门后,望着沟壑里腾起的浓烟,本能反应是硝炮社出“大事”了。
人们一窝蜂聚集在沟壑两侧居高而望,黑烟弥漫,哭喊声声,不多会儿,一辆辆消防车和救护车鸣笛鱼贯而入,一个个从土窑里抬出的人被救护车拉走。忽然, 旁边“妈呀!”一声惊叫,一个男生哭嚎着向沟底跑去。后来才知他妈妈就在硝炮社上班,据说,他妈妈那天调休,躲过了大难一场,活了九十多岁。
课间操时间到了,学生们还处在恐慌中,偌大的操场,没有一个班全员到位,尽管麦克风不停地呼喊,稀拉的人群早已溃不成军,估计这是有生来第一次遭遇如此骇人的恐惧。
……
太原第五十二中新建的校门
太原第五十二中金属大字
原太原铁路二中后门处
五龙口南巷里原砂锅厂职工宿舍楼,显示最后的坚强
五龙口南巷作为棚户区将进行改造
几十年过去了,周边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座座楼房取代了平房、一条条大路取代了小道,母校已改为“太原第五十二中学校”。环顾四周,今非昔比,五龙口南巷的沟壑、硝炮社都销声匿迹了,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却如一帧帧黑白电影在上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