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长江岸边的蛇山之巅上,为武汉市地标建筑。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由于历史上的战争与自然灾害,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还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还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黄鹤楼作为武汉这座城市的主要地标之一,对武汉这座城市的贡献有哪些呢?首先,黄鹤楼作为武汉的标志性建筑,它极大地提升了武汉的知名度和对外交流能力。黄鹤楼不仅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更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由此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黄鹤楼还是武汉对外交流合作的一张靓丽名片,充分展示了武汉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的完美结合。其次,黄鹤楼在文化传承和城市精神象征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黄鹤楼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见证了武汉乃至中国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轨迹。
上图:武汉长江大桥。
黄鹤楼这座武汉蛇山上的天下名楼,它不仅是古代文人墨客的聚集地,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也是现代人们缅怀历史、感受文化的重要场所。黄鹤楼与武汉这座城市之间的历史文化融合。黄鹤楼的存在,使得武汉的城市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黄鹤楼的重建工程在建筑技术和质量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1985年重建的黄鹤楼运用了现代建筑技术,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不仅保留了古代建筑的韵味,还展现了现代工程技术的进步。该工程荣获了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国家鲁班奖等多个重要奖项,体现了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武汉长江大桥与武汉黄鹤楼是近邻,而且黄鹤楼搬迁到现在的武昌蛇山之巅重建也与武汉长江大桥有重大的关联。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最早的记载是在1906年,时任鄂督张之洞对巡抚专设的机构司道上书提议,希望能在长江中建一铁桥,由武昌接汉口,但经日本工程师估勘其工程建设的费用,至少也需要一百七十余万金,所以建桥之事只能暂缓。第二年建桥一事再被张之洞提出,此次勘察明确了选址,而且进行了大桥的初步设计,但张之洞却被调离了武汉,没有人当家作主了,建桥之事只能戛然而止。此后还有数次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动议,在那个年代都无疾而终。
上图:黄鹤楼与武汉长江大桥同框。
民国时期也有多次的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动议,特别是成立了武汉特别市政府后,可惜由于建桥耗资巨大而无下文。但到了1935年,粤(广东)汉(武汉)铁路即将全线建成通车,平(北平即现在的北京)汉(武汉)、粤(广东)汉(武汉)这两大铁路干线非常有必要在武汉连通,原铁道部曾考虑仿照1933年建成的南京铁路轮渡,但由于武汉的长江水位涨落幅度比南京大一倍,两岸引桥工程较困难,被迫搁置铁路轮渡的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后,一大批桥梁专家向中央人民政府递交了《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建议建造武汉长江大桥,作为革命成功的纪念建筑。
随后毛泽东主席在北平主持召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议案。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注,铁道部正式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对武汉长江大桥进行筹备建设等工作,苏联也友好的派出了25位桥梁专家组成了鉴定委员会,对武汉长江大桥的方案进行了反复研究、完善,还派遣28位桥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前来武汉提供技术指导。1955年作为中国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武汉长江大桥动工建设,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交付使用。现在在武汉,有人问起黄鹤楼与长江大桥,到底谁是本市的第一地标的话?还真没有人能够理直气壮的解释得清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