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胜镇,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西北部,南接竹溪县,北邻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距竹山县城60公里。这里地处由汉水干流通连长江三峡的古道路线上(郧西.白河.郧县—竹山.竹溪.房县—巫溪.奉节.巫山),旧称“旧胜铺”,具备驿歇、食宿、传递等功能,并逐渐形成聚落,市场交易繁荣。清末民初,因战乱导致场集萎缩,破坏严重。直到抗战初期,得胜(包括附近各相邻大镇)成为自中原前线沟通西南大后方的行途咽喉,特别是汉(中)白(河)公路通车后,得胜铺一跃坐拥物资储运要地,商业活力才重新恢复①。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竹山县得胜乡,三十六年(1947年)称得萃乡,三十八年(1949年)属竹山县永胜区。1952年永胜区改为第五区,得胜属下辖6乡之一。1958年组建五星公社及得胜管理区,1961年合并为得胜公社。1984年恢复乡治与区公所,1987年撤销乡、区建置,升设得胜镇②。
民国十年(1921年)版《湖北通志.卷三十六.建置十二.竹山县》(吕调元 刘承恩 编撰)对“得胜铺”的文字简述。清代作为营汛之地,在此驻防“外委”一员(清代基层武将官职)。
清代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版《竹山县志.卷九.塘汛》(周士桢 编撰)对“得胜铺”的文字简述,作为交通路线上的一座铺递,且又毗邻省界,坐拥防御之要点,驻防了塘兵十五名,并设有一员外委武将负责统管。
清代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版《竹山县志.卷二八.兵防》(周士桢 编撰)对“得胜铺”以及相邻区域或地点的文字简述,同时也记载了塘汛官兵驻防情况。
民国十八年(1929年)版的“竹山、竹溪地图”,红色圆圈位置即竹山县得胜铺。
关于得胜的地名来历,据竹山本土文史学者与爱好者考证,大约有三种说法,分别是:“豪强马二姐率娘子军智斗张献忠残部得胜、当地袁姓办兴学堂积德行善(故又名‘德胜’)、当地孟姓争地盘得胜袁姓”。这三种说法都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史料性不可靠,作为老百姓对家乡地名文化故事的戏剧性解读,其中孟姓说法(故事)还成为了聚落早期的专名称谓——“永胜”(永远胜利)。1961在由“永胜”改名“得胜”的选择过程中,正值红色激情年代,大家便认为:袁、孟两家获取的“得胜”(含德胜)地名由来,代表旧社会地主官绅阶级,而马二姐智斗张献忠残部“得胜”代表农民阶级斗争(哪怕与张献忠作战也算‘人民内部矛盾’),更显妥当。所以现在对得胜镇讲述地名解析,大多采取“马二姐”一说③。
今得胜镇场集风貌。文峪河穿场流经(汉水.堵河水系.潭口河支流),S229与S451两条省道在此交汇,现在是一处公路小枢纽。
S229与S451两条省道在得胜场中心呈T字型交汇,整体聚落为块状。图为通往陕西省白河县的S229省道得胜场镇过境段(北向),车站、酒店、银行、餐馆、超市、百货建材商店等均分布在道路两侧。得胜镇每月逢农历3、6、10日开展赶场交易。
坐落在得胜镇中心的“长寿桥”,又称“得胜桥”,上跨文峪河(汉江堵河水系.潭口河支流),始建自清代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而后于清代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分别进行过重修。该桥名称传说有二:一说当地袁姓财主求子还愿捐资修建而取名“长寿桥”;二说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队打算由湖北谷城过陕入川称王,所派的先锋部队被文峪河口的地方民团击败,又称“得胜桥”(与得胜铺地名来历相吻合—编者注)。该桥使用人工条石糯米汁含石灰泥扣砌而成,桥梁全长71米,正桥31米,单拱跨度21米,两端引桥各20米,高10米,宽9米。此桥建成至今200余年,虽经多次山洪冲击,仍保存完好。1983年12月24日,竹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保护文物④。
清代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版《郧阳志.卷二.建置志.竹山县.津梁》对“德胜桥(长寿桥)”的文字记载:“西百六十里,长十寻馀,嘉庆十年(1805)邑绅袁毓官捐修,道光间,毓官之子振常嗣修”。
从得胜镇沿着S229省道继续往北,约18公里到达界岭村。该村因所处界岭大山南麓而得名,2003年由栈房村与田家湾村合并设立,村委会驻地陈家塆,专名原为“湾”字,2016年改成“塆”字⑤。“湾”与“塆”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地理空间场景,从字面偏旁上看,“湾”字通常用来形容江河湖泊、港口和码头等有水的地方;而“塆”字则多用来形容山峦、道路、村庄和农田等,且不靠江河水系的内陆区域,运用方式因地制宜,通俗点说就是“水与土”之别。
位于陈家塆的得胜镇界岭村村委会办公楼,四周峰丘逶迤,岭脉峻峭。纵观竹山县域地图,界岭虽然靠北,但还不算最北,目前竹山最北端的行政村是得胜镇八道关村。
界岭村鲁家铺居民点名(图右房屋处),因早年鲁姓人家开设店铺得名,也具备古道铺递性质。前方是S229省道即将开始盘越界岭大山的裂谷豁口。
界岭村北侧约6公里的东沟居民点,这户农家住宅坐落于山谷沟槽间,地形陡峭,土壤贫瘠;虽偏远闭塞,但独享宁静。根据地图所示,东沟附近还有一个叫做“骡马店”的小地名,顾名思义就是设在沿途为骡、马两类驮运牲口以及运送人员提供食宿的场所,因交通功能而产生的专属地名。
东沟北面不远就是栈房,今属得胜镇界岭村9组居民点,界岭村供水提灌站也设在这里,利用山涧源头,直接保障饮水供给。栈房即客栈,这儿作为沟通汉水与三峡的古道行途节点,那么就得有为商旅人群提供食宿的服务场所,栈房正好具备了此项功能。S229省道过了东沟便开始盘绕界岭山梁,栈房为公路盘山之前,湖北境内最后一户人家。
沿循S229省道盘绕至山腰,海拔已达1000米左右,站在一处平台端鸟瞰东沟、栈房一带的全景风貌(南向)。2003年栈房村与田家湾村合并成立界岭村之前,此区域时属栈房村。山下缓坝农田,主要种植茶叶、油菜,另有玉米、红薯等旱地作物。
界岭大山北缓南陡,从栈房盘绕约40分钟抵达山脊垭口(鄂陕省界),首先看到了得胜镇欢迎牌坊。“得胜”一词从字面上理解,核心表达就是“胜利”,属褒义词。而牌坊两端的楹联诗句,字里行间透露出当地的自然、文化特点。S229省道界岭段还将路面铺筑成了彩色,道路中间大写数字“520”,将爱情元素与交通路径完美融合。
S229省道湖北段零公里标矗设于界岭(图右),这条路由白河县城出发往南,纵贯陕鄂两省三县(白河、竹山、竹溪),经由卡子、得胜、水坪、新洲、兵营、天宝、桃源等乡镇,最终到达向坝,与G242国道连接。
界岭垭口(鄂陕省界)海拔约1340米,主要功能仍是道路过境,虽可停留观光,但配套设施却不完善(如停车场),很多司机游客都将车辆直接停放在路边,这对正常通行会产生很大影响。
S229省道前身,便为抗战初期修筑的汉白公路(汉中-白河)。民国二十三年 (1934年)冬 ,蒋介石电令陕西:“汉白路极应加工赶筑,限期完成 ”,分汉 (中)安(康)段和安(康 )白(河)段先后施工。汉安段由交通部拨款50万元,陕西省建设厅在西乡设汉安段工务所,过锡彤任主任工程师,当年11月29日开工,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初通 。未完工程因“西安事变”及山洪暴发,直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始告完成。安白段工务所设安康,黄庆慈任总工程司,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动工,采用包工及征集民工修建,民国二十八年 (1939年)2月底竣工。总计投资294万元 。汉白公路四跨汉江,丘陵和山岭区路线占80%以上,修建时仓促草率,建成时尚有11公里过水路面,平时仅能勉通汽车,如遇洪水则阻断交通。粗通之后改建从未间断⑥。
汉白公路竹山段修筑碑记。此路也是竹山县(也包括竹溪县)境内第一条公路,之前竹山全境无公路通达,往来联系都依靠碥道。汉白公路通车后,作为联系鄂豫边抗战前线与西南大后方的国防干道工程,使竹山县交通基础获得提升,由此迈向发展新阶段。
1938年10月,汉白公路界岭垭口十八盘路段竣工,“界嶺”石刻便为竣工纪念。之后鉴于战事紧张、物价飞涨和层层盘剥等原因,以2000多名河南民工为主的白河段施工人员纷纷逃散。为按期通车,只好就地招集10多家小包商进行第二次发包,有白河民工千人以上加入施工队伍,缓解了筑路劳力短缺局面。1938年12月,白河段竣工,在白河县城由汉水渡口(车渡)与老(河口)白(河)公路相接。雷宝华与陕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公署专员许琢修等人乘坐福特汽车,来白河县城河街汉水河滩参加白河段通车典礼。至1939年2月底,全长521公里、连接陕鄂两省10县的汉白公路全线贯通,遂成为中国战时驿运的国防公路主干线之一。既是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兵源、辎重、粮秣和弹药补给的生命线,又是沟通第五战区与川陕大后方的主动脉⑦。
汉白公路路线示意图,全长533公里,陕西境内432.87公里,节选自公众号“陈仓道”。个人用蓝色圆圈将界岭进行了标注。
汉白公路在本县(白河县)境内57公里,南自界岭入境,经卡子街、西坝大桥、卡子街、木瓜园、药树垭、高庄峪、黄石板口、头道河、白岩、瓦房坪、园门、黄家湾、小河口,在县城东下卡子入郧县境与老白公路衔接。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通车以后,路基仅能容一车通过,路面为自然沙石土路,除界岭沟、周家沟、小断槽沟为石拱桥外,均为木桥。界岭至西坝大桥一段坡度甚大,水平距离不过两公里,从海拔1340米降至1080米,盘道斗折达10余公里⑧。
界岭垭口陕鄂交界处,涂写在路面正中的竹山旅游广告词:“假日哪里玩,悠然来竹山”,读起来还挺押韵。
2025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四),与三位史地旅行爱好者第一次从竹山方向盘越界岭,那天正好遇到大雪纷飞,积雪厚度将S229省道界岭路段全部覆盖,路面上还产生了冰凌,严重影响车辆通行。我们只得在界岭垭口位置,停留花费约一小时,手动安装防滑链条,方才平安下山。关于那次行程记录,可搜索参阅本频道3月6日发的图文:《鄂陕界岭,新春雪景:从湖北竹山到陕西白河》。
界岭垭口(陕鄂边界)全貌,两侧陡崖峭壁,中间凿口穿行。口子长约80米,宽15米,呈凹槽状。正月初四那天路面被积雪覆盖后,什么也看不到。时隔三个月(2025年5月初)再次来到界岭探寻,周围自然环境,特别是植被变化,已由隆冬穿越到了初夏。而且深居大山里的这段路面装饰,竟也显得如此浪漫。
“界嶺”石刻,宽约2米,高约1米。“界嶺”二字为阴刻红色楷书,右侧自上而下一行楷书小字“民国二十七年十月立”,中部由右到左两个楷书大字“界嶺”,左侧自上而下两行小楷“廳長雷寶華總□□□黄慶慈”。雷宝华时任国民政府陕西省建设厅厅长,1937—1939年间,他主持修建了汉(中)白(河)公路,而汉白公路“竹溪-得胜-卡子-白河”段,正好就要翻越界岭,其中陕西境内路段(界岭垭口-刺树沟口)有十八处急陡弯道,俗称“十八盘”。1937年8月,总投资294万元法币的抗战国防军事工程汉白公路安(康)白(河)段动工。陕西建设厅在安康设工务所,由黄庆慈任总工程司(界嶺石刻上的‘總□□□黄慶慈’,缺失三字据考证为‘工程司’),具体负责汉白公路安康-白河段的测设和修筑工作。施工采用招商承包以及征用民工、派遣军工或雇工等方式。界岭垭口至白河县城段总投资20万元法币(民国旧币)⑨。
“界嶺”石刻字体特写
界岭垭口凹槽通道,陕西省白河县将这里作为县域旅游景点打造,并矗立了这块白字土底的景区地名指向牌。
S229省道进入陕西省后,又称为“白界路”,即从白河到界岭。白河县依托自身区位特点进行宣传:秦楚边城表示位于两省交界处,水色代表汉水流经,与周围峡谷大山结合,增添一番唯美色调。而且又坐落在丹江口水库的上游库尾,水利资源丰富。
白河县地处秦岭与大巴山两条褶皱构造带之间,县域南高北低。界岭山脉,所属大巴山系,分界陕鄂两省与白(河)竹(山)两县。从阎家乡(今属双丰镇)的富家沟垴往东,到歌风乡(今属歌风镇)的清吉沟垴、长溪源、天堂寨、四新乡的晏家朳,卡子乡(今卡子镇)的圣母山、平顶山至野人山。东西长约75公里,平均高度在1100米以上。韩家山、圣母山、平顶山主峰都在1350米以上,最高峰是南岔乡(今属茅坪镇)的五龙尖,海拔1901米,是县内最高的山峰。1100米以下垦为耕地。山上多阔叶林,1100米以上少有耕地,1300米以上生长着大量的苦竹和高山阔叶林。大、小界岭蕴藏着丰富的硫铁矿,界岭东端还蕴藏有金银矿,有羚羊 、河麂、麻羊、獐、野猪、狼、狐等野生动物⑩。
从界岭眺望白河县境内,山势绵亘,峰峦叠嶂
自白河县方向由北往南登上界岭。这段欢送标语让人愉悦,谁都愿意顺水顺风,尽享坦途!
S229省道(界白路)从界岭垭口沿着十八盘路段绕行下山,约10公里到达刺树沟口。这里是汉江水系.白石河支流——厚子河的发源地,厚子河长27千米,流域面积133平方公里。上源又称“西坝河(沟)”,周围的硫铁矿资源蕴藏丰富,而自五十年代开采后,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⑪,近年来经过相关整治,稍有改观。
坐落在界岭大山脚下(北麓)的“张家大院”,今属卡子镇友爱村。据卡子镇当地传播平台介绍:清代咸丰年间,湖北武昌移民张盈晋被这风景宜人的佳地吸引驻足,在此垦荒耕耘,立业建家。张氏家族共修豪宅四院,分上院和下院,统称“张家大院”。上、下宅院之间相距约600米,下院是张氏家人主要居住活动地。修建材料均从湖北武昌采购,由水路运来。张家大院总建筑面积2273平方米,上院729平方米。上院为二进式四合院,破坏严重,现仅存前厅五间。砖木结构,硬山顶,前檐为叠涩拔檐,叠涩上有缠枝花彩绘。山墙为叠落式、云纹式封火墙。2003年张家大院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河县人民政府按原貌进行了整体修复。目前还作为了白河县官方设定的家风家训馆。
厚子河穿过卡子场镇,上源河道狭窄,乱石密布,场集岸畔现已修筑了防洪堤坝。
卡子镇位于白河县南部山地,距县城35公里,俗称“卡子街”。清代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因汉水航运繁盛与白河的省际交界区位,朝廷设“白河厘金局”,局下又设税卡三处,其中一处就在卡子,所以“卡子”得名,即源于税卡。汉(中)白(河)公路修通前,卡子街聚落在厚子河以东;公路通车后,聚落逐渐迁至厚子河以西。卡子街早在清初已是“二竹”(湖北竹山与竹溪)山货特产和本县硫磺的汇聚之所,彼时二竹商贩、挑运者多在此驻足。皮纸厂、火纸厂、杂货铺、客栈业兴隆。解放后卡子街陆续建设起了粮站、食堂、旅社、邮电所、银行营业所、医院、小学、硫铁矿运输车队。八十年代后建有文化站、区办猪棕加工厂,竹山县转运站亦设此。除机关单位外,周围还有多家农户,主导田园耕种。九十年代以来,许多农户兼营商店、餐饮、旅馆业⑫。
卡子场镇风貌,山槽夹峙,河道穿流下的整体视野
S229省道过境卡子街,聚落沿循公路两侧呈带状分布。卡子街毗邻鄂陕边界,文化层面上即为秦楚交融之地。而在场镇内部,自然就会出现取定“秦楚”之名作为揽客招牌的商业经营场所。
位于卡子镇桂花村木瓜园居民点的“石门子桥”,因汉白公路“石门”字迹题刻而得名(图左崖壁),南距卡子场镇约5公里。白河到卡子每天开行了多趟客运班车往返,方便大众出行。
石门原本为一处山谷豁口,地势险峻,岩层凸耸;受溪水切割,构造峡状空间。民国修建汉白公路经过这里,便利用了豁口通道凿行,并架桥穿越。待工程修竣后,时任国民政府陕西省建设厅厅长雷宝华与汉白公路总工程司黄庆慈又在石门镌写亲笔字迹。“石门”与界岭垭口题刻同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落款,那一年汉白公路通车,且至今留存,激励后世不畏艰难,奋勇突破! 传统工匠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文尾备注——
①《竹山县志1995-2005.卷一地理环境.区域建置.集镇》92页
②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得胜镇 词条
③ 公众号“今日竹山”:《竹山17个乡镇的地名来历》 操儒舜 2015年3月30日
④《竹山县志1995-2005.卷十八文化体育.文物胜迹.长寿桥》553页
⑤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界岭村陈家塆 词条
⑥~⑧ 1990年《陕西省公路志.道路.汉中-白河公路》184-186页
⑦~⑨ 公众号“三秦文化研究”:《界岭石刻分秦楚》蔡建中 2023年9月28日
⑩ 1995年《白河县志.地理环境.地貌山脉.大小界岭》79页
⑪ 1995年《白河县志.地理环境.河流水系.厚子河》96页
⑫ 1995年《白河县志.行政建置.县城集镇.卡子街》70-71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