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行达人/小众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
看过妇好墓,殷墟宫殿区的旅程也就结束了。这时已近下午5点,离博物馆夜场开启时间很近了。原本打算放弃王陵区,直接到博物馆。来到门口时,刚好看到一辆接驳车,便向司机打听。河南人很热情,他建议先坐5点的车去王陵区,5点45返回,可直接在博物馆下车,不会耽误行程。
等到5点,果然有车过来,这已是当天的最后一班。如果购买了套票,可以免费乘坐,非套票需要另加5元的车费,这在景交车中是相当厚道的。坐车的除了我,还有一对夫妻,看来我们要成为今天王陵区的最后一批游客。
王陵区位于洹河北岸侯家庄与武官村北地,是埋葬商代晚期诸王的地方。汽车在经过了博物馆之后,便拐入到一条狭窄的村道,很多地段的路面损坏,行车有些颠簸,而且距离也不近。
走近王陵区,里面是大片的空地,上面种着草皮,迎面立有一块巨石,上刻红色的“司母戊鼎出土地”。王陵最早发掘于1934年,共挖出13座大墓,还有少量陪葬墓和数量众多的祭祀坑。考古现场大都已经回填,根据工作人员的指示,我们左转前往东区,这里有三个展厅,可供参观。
最先看到的是车马坑陈列馆,因为刚才在宫殿区已见识过,所以不再惊奇。目前已发掘出殷代车马坑70余座,它们一般置于墓道或墓葬附近,多为二马驾辕,也有少量的四马驾车。这些车子主要用于打仗或出行,这一点可从是否有随葬兵器来进行判断。
第二个为王陵墓葬展览馆,里面整整齐齐排列着数量众多的长方形墓坑,这里是殷商王室祭祀先祖的一个公共祭祀场地,坑内多为人、畜的骨架。
最后来到M260展厅,这里就是传说出土司母戊鼎的地方。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于1939年春,重达875千克,是我国出土最大的青铜器。大鼎最初藏于武官村吴培文家草房内,后陈列于安阳文物保管会院内,1947年被运到南京,解放后则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传说”二字是展厅中所用,估计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社会动荡,无法准确判断。
M260的主体就是一座甲字型大墓,墓道上还放置了一座仿制的司母戊鼎。这个墓是1984年发掘的,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坑,墓底腰坑有一人一大玉戈,墓室填土内有6个人骨,椁室填土内有5个人骨,墓室西北角有8把木锨,墓道填土中有22个人头骨。因出土文物提供的信息有限,除了能判断墓主身份尊贵外,并不能确认其身份。
对于墓底的小坑,我们三人讨论了很久,甚至猜测那时的人是竖着埋的。其实那个叫腰坑,是用来殉人或狗的,主要用于守卫墓主人在阴曹地府不受侵害。
离开M260展厅,回到广场中心,这里立有一座复制的司母戊鼎,基座上写着“青铜时代第一鼎”。这时太阳已经西下,夕阳映照在它的身上,反射出金色的光芒。3000多年的风雨,很多历史被湮灭,众多隐藏在背后的真相,等着后人去重新发现。
来到大门口,最后一班接驳车仍等候在这里,准时出发,前往殷墟博物馆,去见证殷墟留给后人的无限遐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