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圩前往宝圩的路上看到有一条街圩,本以为已经到达宝圩,当看到路牌上写板本时才发觉自己的认知有多么的离谱。板本屯距离堪圩不过3公里,距离宝圩也不过3公里,都不知板本屯是宝圩的还是堪圩的,管辖地弄不清就不去查找,不过板本屯旁有棵枯死的老树倒值得一看。
板本屯距离宝圩和堪圩都相同,距离民智村和景阳村也基本相致,查找资料显示是景阳村的辖区,景阳村属宝圩,如果按照查找的资料去理解,板本屯应该是宝圩镇景阳村的辖区。这是10多年前的资料,近些年因行政区域规划和发展需要,板本屯划归临近的某个村也说不准。板本屯或许说不上富裕之地,但街道建设非常好,假如板本屯被划走,想来被划走的那一方一定感到后悔。
干净整洁的街道,或许吧,只有在宁静的小地方,生活得才如此的安逸。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更没有人潮汹涌,有的就是安静得让你憩室而又有点向往的边境小地方。板本屯,没有受到大地方文化气息的感染,没有脱于世俗的人情世故,更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攀比,有的只是亲情的稳固和传统的人文观和朴素以及热情的老百姓。
对边境村民的认知还是几十年前,不仅有身份证和户口本,还有就是边民证,来到边境一带游玩后才得知还有边民补贴。如果不来这一带走一走,脑海里还想着这一带村民还居住在简易民房,村民生活极度贫困。简易民房,那是几十年前因边境冲突,村民担心居民房因战争受到破坏索性就不修建大房子,极度困难是因为战争原因农业生产跟不上。看到边境一带的村民生活得这么滋润,看来自己脑子有点古板,还保留在30多年前的认知里。
广西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只要有村民生活的地方都有大榕树、高山榕和木棉树,有些地方还将大树当神供奉。前段时间有网友询问,为何很多农村都将大树当神供俸,其实这个问题本人确实不清楚,不过可以用历史去推论。广西很多地方的村民是土民而不是土著,土民是古代外地迁徙而来,其后代在此地出生长大而叫土民,土著则是原本就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原住民。
解释道大树当神供奉,可能跟土民有关。土民原先是北方汉人,先民的原籍是不同地方汇集在一起,南下的出发点极有可能是某棵大树,来到岭南地落脚时都是有大树而定居,将大树供俸就是怀念南下时的出发点,某棵大树下。这样去解释也说得通,要知道明朝洪武年间,山西梧桐树下就是几十个姓氏南下的起点,现在这棵梧桐树成为国宝级古树。北方迁徙至岭南的先民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姓氏和不同朝代,最早是秦汉时期,最晚的是晚清时期,如果不是大树为出发点,想来广西农村也不会将大树作为神来供俸。
这棵就是本文的重点,千年枯树,如果是一棵繁枝茂盛、直上天空的大树,也只不过让路人看一眼而已。枯树能让人关注的不仅是枯树,而且还是光溜的枯树。树木已经枯死,可能连专家都不敢预估大树的树龄,倒是民间说法得有上千年。千年枯树,光听到千年就引人关注,更让人瞩目的就是大树的本身。大树光滑的像葛优的脑袋一样,就好比如少衣的大姐姐一样亭亭玉立的处在那里,看一眼算是本能反应,不看一眼那就是自身问题了。
千年古树的来历无从考究,不过有民间故事。相传八仙前去南海跟龙王约架,途中八仙醉酒而迷路意外来到此地,铁拐李手抖将拐杖遗落民间,千年枯树就是铁拐李的拐杖。大树没有枯死前非常的茂盛,树展面积超过两亩地,几十年前被雷神给劈死,据说还发生大火给烧死的。千年枯树如果仍旧保持旺盛,想来村民一定会将枯树当神一样供奉。当然,如果好好打造,千年枯树成为沿边公路上热门打卡地也说不准,有机会走沿边公路的朋友,路过何不参观一下,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