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大新县与龙州县交界的宝圩镇,宝圩镇同时也是大新县为数不多的边境小乡镇。经常在大新、靖西两地游玩,游玩的小乡镇非常多,就好比如靖西的岳圩还有大新县的堪圩、榄圩等,凡事名字带有圩的地方前面的字就是跟当地的人文历史有关。岳圩是岳姓人家开圩,榄圩则是盛产橄榄,宝圩又为何叫宝圩,本文就简单的书写一下宝圩。
宝圩镇位于大新县的西南部,南与龙州县金龙镇接壤,西与龙州县逐卜乡毗邻,距离县城51公里,镇域面积112.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大约1.7万余人。1.7万余人的宝圩镇能够保留下镇建制,想来跟其地理位置有关,毕竟是跟越南比较靠近,而且距离附近大镇雷平有20多公里,对于村民出行办事和地方管理上不方便,所以就保留有户籍人口1.7万的宝圩镇。
宝圩镇地名的由来也很奇葩,本以为周边有大量的宝贝,或者地下储存有大量金矿所以才取名宝圩。因为有大量宝贝所以起名宝圩,这样去解释宝圩得名的原因是不是有点肤浅?其实宝圩的得名跟自然灾害有关,据说这一带经常遭受冰雹的危害,人们将此地称之为雹圩,登记地名时觉得雹圩不好听就用同音的宝来替代雹而改为宝圩。
明清时期额宝圩属太平州,太平州置于北宋皇祐年间,实行的是世袭制,首任土官是李茂。李茂是北宋皇祐5年随狄青将军南下平乱后戍边的将领,祖籍山东青州府,据说也是白马县的。祖籍青州府白马县的广西人还挺多的,不仅是李姓,还有陆姓、林姓据说都是白马县,当然还有我们老黄家也是白马县。尽管族谱上写的祖籍是白马县,但本人也很质疑,白马县到底有多大,竟然有这么多人从白马县搬迁到广西来。
太平州民国元年改土归流,本想以太平州境单设太平县,但太平州的户籍人口包括经济总量都达不到二等丙级县的标准,最后只能跟情况类似的下雷州合并设县。两州合并设置的新县名就以两个州的一个字连起来起名雷平县,宝圩则是雷平县下辖的一个乡。民国时期的雷平县划分有5个区,也就是1区太平、2区榄圩、3区堪圩、4区宝圩、5区下雷。
民国时期的县管区,据说区长比雷平县的副县长权利还要大,尽管雷平县已经改土归流,但历史原因仍旧是土官管理。太平州最后一任土司李昭虽然不是县长,但掌握有地方武装,权力比民国时期的雷平县县长还大。雷平县的宝圩乡明清时期是太平州南团,团总必须是李家人才能担任,即便是归流后,宝圩区的区长力量仍旧是李家的武装。不要说是雷平县的副县长,可能连县长不像宝圩区区长那样掌握实权。民国时期的宝圩区区长到雷平县开会,副县长和县长都得给宝圩区区长点烟倒茶,你说李家在雷平县有多牛。
解放初期雷平县与养利万承联合县合并设大新县,宝圩乡则属大新县,1958年大新县与添等县合并设新英县,宝圩乡则属新英县。1959年新英县撤销分为大新县和天等县,宝圩乡属大新县,不管是雷平县、大新县还是新英县,宝圩乡始终都是县管区的区公所所在地。宝圩区辖有宝圩、景阳、那思、三合、芦山、福寿、礼信等7个乡。
集体经济初期,宝圩区撤销改为宝圩乡,同年宝圩、堪圩、岩应三个乡合并改为公社,拟定新成立的公社用三个乡的一个字并起来叫宝堪岩公社,三个字起名觉得不妥,加上当时新社会文化比较浓厚,为迎合当时的社会氛围,三个乡合并设的公社起名为光辉公社。岩应乡有点疑惑,是不是现在的硕龙镇的岩应村,岩应村距离堪圩和宝圩这么远,按道理并到德天公社才对,跟堪圩和宝圩合并感觉有点不靠谱。岩应乡后来为何跟宝圩和堪圩一起混咱不必去纠结,岩应村有座国家级文物底屯炮楼还是值得大伙前去一看的。
宝圩以壮族为主,这边也过山歌节,同时也有歌圩,每到山歌节的时候都在宝圩的大舞台举办。宝圩大舞台举办的晚会或许请不来一二线大明星,但宝圩村民自导自演的晚会相当的精彩。晚会主要体现的是民族风俗的文艺演出,宝圩受汉文化影响极低,大伙乡目睹最原始的壮族文艺,不妨来宝圩参与山歌节?
宝圩旁的大山有个碧云洞,洞里面有何特殊景观或者神秘之处没前去参观或许是此次宝圩乡镇游最大的遗憾,往后有时间再来走走。不祥之请,地图上标的是宝圩乡,为何入场口的指示牌写的是宝圩镇,莫非宝圩是偷偷乡改镇的?乡以农为主,镇是工农结合,宝圩升格为镇,想来近些年发展的不错,祝宝圩镇未来越来越好。茶后文,就当游记看,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