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景区牛群围攻游客的视频在网络传播后,舆论几乎一边倒地站在了“牛”的立场上。当喂牛肉干、捅敏感部位、强行骑牛等挑衅画面被清晰记录,当牛群忍无可忍的“反击”最终仅以踩断登山杖收场,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人与动物的冲突,更是一面照见部分游客素质塌陷的镜子——那些被践踏的文明底线,比被踩断的登山杖更值得警惕。
文明旅游的核心,从来不是“对人讲礼貌”那么简单,而是对所有生命的基本敬畏。牛群在景区内吃草休息,本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和谐图景,却被部分游客异化为“互动游戏”的对象。喂食牛肉干,是对动物食性的无知;触碰敏感部位,是对生命边界的漠视;强行骑牛,更是将动物视为可随意支配的玩物。这些行为背后,藏着一种危险的逻辑:只要对方不会“说话”,就可以肆意冒犯。这种逻辑若蔓延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便是生态灾难的伏笔;若投射到社会交往里,便是规则意识的崩塌。
更值得深思的是,此类事件并非孤例。从丹霞地貌被刻字、古建筑被涂鸦,到动物园游客投喂危险品、海洋馆拍打玻璃惊扰生物,近年来曝光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始终在重复着同一个病灶:将公共空间视为私人游乐场,将他人与自然的权益踩在脚下。这些游客或许在日常生活中懂得“不随地吐痰”“排队礼让”,却在景区里选择性遗忘了文明准则。究其根本,是缺乏对“公共性”的认知——景区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是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财富,而非供个人炫耀“胆量”或博取眼球的工具。当有人骑在牛背上拍照时,他破坏的不仅是动物的安宁,更是每个游客对“和谐出游”的期待。
有人将此类行为归咎于“一时冲动”,但细究起来,“冲动”不过是素质缺失的遮羞布。真正的文明,从来体现在细节的克制里: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懂得“己所甚欲,亦勿施于物”;明白“禁止投喂”的标识不是摆设,也清楚“保持距离”是对生命的基本尊重。五台山的牛群用最本能的反应告诉我们:即便是看似温顺的动物,也有不可触碰的底线。而人类作为智慧物种,更应提前划定自己的行为边界——这不是妥协,而是文明应有的体面。
说到底,旅游是一场文明的修行。人们走出家门,看的不仅是山水风光,更是在不同场景中检验自身的文明成色。五台山的青石板路上,刻着千年的文化密码;景区里的牛群,是自然馈赠的生态符号。若让这些美好,毁于几句粗鲁的喧哗、几次随意的冒犯,那么再壮丽的风景,也会沦为素质的“背景板”。
愿五台山的这场冲突,能成为一次集体警醒:文明旅游不是景区的“规定”,而是每个游客的“本分”。当我们学会对草木温柔、对动物尊重、对规则敬畏,才能真正读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深意——路上的风景再美,也美不过行走时的文明姿态。
壹点号 微风又起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