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吕锐
实习生 饶培颖
通讯员 李良正
7月26日傍晚,阵阵凉风平息了江城夏日的热浪。位于和平大道的武汉市园林科普公园内,不少市民在樱花山环形步道上散步,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嬉戏,几位老人随着广场舞音乐翩翩起舞。眼前这片占地11.9万平方米的公共空间,曾经还是以生产科研为主的功能性苗圃,通过改造升级,如今已是青山区让市民推窗见绿的“城市客厅”。
市民在公园里锻炼休闲
四大改造重塑空间格局
极目新闻记者从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园的改造提升工程于2022年9月开工,2023年10月完工。项目设计负责人张萌哲介绍,改造提升的核心是将原苗圃转型为集植物科普、科研教育、市民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走进公园,记者发现,设计团队通过系统化改造实现了空间重构。一条环形游览线路贯通全园,串联起东入口、西入口、星空花园、绿色驿站、百卉含葩园等主要景点。这条环线上还设置了环境监测屏和健康打卡桩,其中环境监测屏上实时展示着当天的天气状况、水文状况等,一目了然,真正做到了将科普功能融入游览体验。
改造后的公园,成为城市绿心
场地内一座闲置的废弃加油站被创新利用,保留主体结构改造成综合性绿色驿站。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驿站提供植绿、识绿、养绿、赏绿等多项公益服务。
园区内一棵冠幅达15米的重阳木古树及原有油麻藤廊架得到完整保留,成为公园的历史见证。而原有的老旧办公楼被拆除后,原址新建的玻璃幕墙综合楼与古树形成新老对话。
记者注意到,针对改造前缺乏开放空间的问题,公园内新增了多处草坪区域,为市民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
功能转型打造“城市客厅”
改造的核心跃升,在于从“专业管理”转向“市民共创”,让公园真正回归于人。
正在草坪旁陪孩子打羽毛球的王女士向极目新闻记者表示:“以前这里是苗圃,周边也缺少这样的活动空间。现在改造后,不仅路好走了,活动空间也大了,孩子每天晚饭后都拉着我来这里陪他打羽毛球。”
改造前的园区以生产科研苗圃为主,功能单一且相对封闭。如今,通过“微更新”实现了从封闭苗圃到无界共享空间的转变。
原先相对封闭的苗圃空间已转变为开放共享的“城市客厅”,单一的植物展示功能升级为融合科普教育、艺术展示、社群活动的复合空间。
周边居民李先生带着孙子在科普长廊驻足,他表示:“长廊里有各种植物介绍,这里成了家门口的‘自然课堂’,比让孩子闷在家里好多了。”
改造前,公园东侧杉树
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负责人张萌哲介绍,项目改造着重保留了城市记忆,像那棵重阳木古树,见证了周边居住区的变迁,如今与新建的综合楼形成呼应,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而废弃加油站的再生,更是将工业遗存与绿色理念结合,为老城区的更新提供了新思路。
夜幕渐渐降临,智慧灯光装置亮起,将环形步道映照得格外温馨。市民们的欢声笑语在园中回荡,这座改造升级后的公园,正持续承载着市民的生活与情感,诠释着“园林让城市更有温度”的内涵。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