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内蒙古是“天苍苍,野茫茫”的无尽草原,是蒙古马自由驰骋的辽阔疆域。然而,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豪迈,更有黄河如金色巨龙奔腾南行,西辽河、额尔古纳河、嫩江若银龙游弋北疆,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宛若散落草原的蓝宝石,共同编织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水韵长卷,这些水域滋养着万物生灵,孕育出璀璨多姿的文明。
01
黄河:“几字弯”上的雄浑交响
黄河,经天亘地,大气磅礴,一路奔涌,在内蒙古境内流经乌海、巴彦淖尔、包头、鄂尔多斯、呼和浩特等6个盟市,长度843.5公里,流域面积15.19万平方公里。
内蒙古黄河鄂尔多斯段。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内蒙古这片土地上同样孕育出了灿烂的文化。位于呼和浩特市东 33 公里的新城区保合少镇大窑遗址,是内蒙古黄河流域发现的唯一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将内蒙古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到了 50 万到 60 万年以前。
黄河从黄土高原一路向北,蜿蜒逶迤,穿沙辟石,千回百转,在阴山之南划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孕育了河套平原,被誉为“塞外江南”。
黄河大峡谷风光。
汉武帝时期,匈奴屡屡犯边,河套地区成为其侵扰的前沿。公元前 127 年,卫青奉命率汉军出击,采用迂回战术迅速控制河套地区。为巩固边防,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在此设置朔方郡、五原郡 。卫青指挥军队在河套兴修水利,引黄河水灌溉,开垦大量良田,招募民众与士卒共同屯田。经过数年经营,河套地区阡陌纵横、粮仓充实,不仅解决了驻军的粮草供应,增强了边防力量,还将原本受匈奴威胁的边地,变为富饶的“塞上江南”,从此“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美誉流传开来。
如今,黄河流域依然是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河套灌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引黄河水灌溉,造就了“天赋河套”的美誉。同时,黄河沿线的雄浑风光与深厚文化底蕴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领略观光。
02
西辽河:多彩文化的滋养源泉
西辽河,由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两大支流在赤峰市翁牛特旗海流图乡附近汇合而成,全长 449 公里,流域面积约 13.6 万平方公里,是西辽河平原辽河水系的主要河流。得益于西辽河的灌溉,西辽河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成为了内蒙古重要的农业区和畜牧业基地。
西辽河和彩虹桥黄昏风光。
西辽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之一,西辽河上游就是著名的红山文化发祥地。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 年至公元前 3000 年,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代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如玉龙、玉猪龙等,这些玉器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展现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也反映了红山文化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
内蒙古赤峰博物馆C形玉龙雕塑。
西辽河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她的乳汁滋养着这片土地,孕育出了灿烂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璀璨的光芒。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西辽河见证了草原上的兴衰更替,也见证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位于赤峰市东北部的阿鲁科尔沁旗地处西拉木伦河北岸,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有文字记载和文物佐证的就有5000余年,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在阿鲁科尔沁旗境内发现的“蒙古族汗廷音乐”被誉为“文化活化石”,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传承着古老的传统习俗,让人们感受到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03
额尔古纳河:碧波映刻的时光记忆
额尔古纳河,作为黑龙江的正源,是内蒙古与俄罗斯的界河,它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吉勒老奇山西坡,一路奔腾向北,最终注入黑龙江。额尔古纳河全长 970 公里,总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
额尔古纳河、根河、得耳布尔河交汇形成的壮观湿地景象。
在蒙古族的传说中,额尔古纳河是他们的母亲河,蒙古民族的祖先就起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室韦”部落。据《蒙古秘史》记载,大约在公元 7 世纪,蒙古部落在额尔古纳河一带游牧,逐渐发展壮大,后经长途迁徙,走出山林,踏上了广阔的草原,开启了蒙古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呼伦贝尔市室韦镇额尔古纳河。
“额尔古纳河母亲河,你用乳汁滋润哺育草原,额尔古纳河母亲河,愿你永远清澈明亮,额尔古纳河天上的河,你把福禄恩泽洒满人间……”这首悠扬的歌曲唱出了人们对额尔古纳河的眷恋之情。河畔,湿地广袤无垠,水草丰美,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家园。每年春秋两季,大量候鸟在此停歇、觅食,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
额尔古纳河,是中俄交流的关键纽带,口岸贸易往来不断。当下,当地“河长制”“林长制”的严格落实确保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文旅、农牧业、口岸经济齐头并进,还启用区域公用品牌,推动产业蓬勃发展。
04
嫩江:兴安岭下的灵动之脉
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的中段南侧,由北向南流经内蒙古、黑龙江两省(区),是松花江的最大支流。在内蒙古境内,嫩江及其众多支流,如罕诺河、那都里河、多布库尔河、甘河等,共同构成了大兴安岭东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区。这里森林茂密,河流清澈见底,宛如一处世外桃源。
日落时分嫩江湿地鸟瞰。
嫩江流域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古代,嫩江流域也有诸多历史故事。后汉时扶余、鲜卑,南北朝、隋、唐时靺鞨,辽金时契丹、女真,元、明、清时蒙古族等,都曾在流域间活动。如今,汉族、达斡尔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共同绘就着幸福家园的生动图景。这里更是中国著名的“曲棍球之乡”,将古老的竞技传统与现代体育精神完美融合。
这里曾是辽、金等朝代的重要统治区域。辽代时,契丹族在嫩江流域建立了众多城池,发展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这些民族在嫩江流域留下的独特文化印记,共同构成了嫩江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嫩江日落时分航拍全景接片。
岁月流转,如今的嫩江仍是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滋养着两岸肥沃土地,使其成为内蒙古重要粮食产区。每至秋收,金黄麦浪随风起伏,丰收盛景与民族风情、历史遗迹相互辉映,共同勾勒出嫩江流域独特而迷人的画卷。
05
呼伦湖:草原深处的碧波奇观
呼伦湖,又名达赉湖,蒙古语意为“海一样的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部,是内蒙古第一大湖、中国第五大湖,水域面积最大时达2339 平方公里。呼伦湖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镶嵌在广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碧波荡漾,与蓝天、白云、草原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呼伦贝尔呼伦湖航拍。
关于呼伦湖的形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对情侣:呼伦和贝尔,他们为了拯救被恶魔抢走的湖水,与恶魔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后,呼伦为了阻止恶魔带走湖水,吞下了恶魔手中的宝珠,化作了浩瀚的呼伦湖,贝尔则化作了贝尔湖,与呼伦湖遥遥相望。从此,这两片湖水滋养着草原,为草原上的人们带来了生机与希望。
呼伦湖是众多候鸟的天堂,每年春秋两季,数以百万计的候鸟从南方飞来,在这里停歇、觅食、繁殖。湖中的鱼类资源也十分丰富,有鲤鱼、鲫鱼、白鱼等多种鱼类,是内蒙古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
呼伦湖。
约二三万年前,扎赉诺尔人便在呼伦湖一带栖息,以粗糙石制工具,通过狩猎采集群居谋生,与自然抗争获取生存资源。此后,呼伦湖周边延续着与水、草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北方游牧民族在此逐水草而居,开展渔猎、游牧活动,传承并发展着与自然相依的生活智慧,创造出独特草原文化 。
如今,呼伦湖周边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大力开发,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美丽的湖光山色,体验骑马、射箭、品尝烤全羊等蒙古族传统民俗活动,感受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当地政府也高度重视呼伦湖的生态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湖泊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修复,确保这颗北方明珠永远闪耀。
06
乌梁素海:黄河流域的生态卫士
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红柳湖”,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水域面积约 293 平方公里。乌梁素海的形成与黄河的改道密切相关。
乌梁素海。(摄影/齐鸿雁)
据《水经》记载,古代黄河河道在今天黄河河道的北部,沿着狼山南麓流过,后因山体的抬高、泥沙的堆积,使河床不断抬升,在清代道光三十年(公元 1850 年),终于致使黄河南移至现在的黄河河道上,留下的黄河故道成为乌梁素海的前身。当时水面并不大,后因河套地区的农业开发,水渠大量修筑和灌溉,使得乌梁素海水面不断上升,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乌梁素海是一个典型的草型湖泊,湖内芦苇丛生,水草丰美,为众多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这里有鱼类 20 多种,鸟类 200 多种,其中不乏白天鹅、疣鼻天鹅、白琵鹭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乌梁素海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还是河套灌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调节黄河水量、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
乌梁素海。(摄影/齐鸿雁)
在历史上,乌梁素海周边地区也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自古以来,黄河“善淤、善决、善徙”,乌梁素海因黄河改道而形成,又在河套地区的农业开发中不断演变。这里见证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如今,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乌梁素海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片美丽的湖泊正以更加迷人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07
岱海:历史文化的温柔涟漪
岱海,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境内,是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现有水面面积70多平方公里,呈椭圆状,被誉为“草原天池”。岱海历史悠久,其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叫法。汉代称“诸闻泽”,北魏叫“葫芦海”,宋元称“鸳鸯泊”,清代蒙古人谓“岱根塔拉”,后称岱海,沿用至今。古往今来,岱海吸引着无数游客。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前来观赏其“鸿鹜成群,风涛大作,浪高丈余,若林立,若云重”的自然美景。清朝时康熙皇帝多次巡边来到岱海,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此兴建行宫,取名“凉城”,并为岱海题名“天池”。行宫后来改名为汇祥寺,曾为内蒙古规模宏大的召庙之一,不幸于 1939 年毁于战火。
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两岸湿地。(摄影/常振亮)
岱海属富营养化湖泊,水质属微咸湖,湖内水生生物丰富,有鱼类 29 种,还有芦苇、荆三梭、蒲草等多种水生维管束植物。岱海的水温适中,夏季平均水温在 20℃以上,符合国家天然浴场标准,是夏季避暑纳凉、旅游度假的理想之地。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岱海周边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如凉城县的园子沟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距今已有 5000 多年的历史。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为研究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两岸湿地。(摄影/常振亮)
如今,岱海旅游区已成为内蒙古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湖光山色,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体验水上娱乐项目的乐趣。随着“一湖两海”生态保护和治理的不断推进,岱海这颗塞外明珠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
除此之外,那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蜿蜒绵长的溪流,以及碧波荡漾的水库,皆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宝贵财富。内蒙古的水域,不仅塑造了内蒙古独特的地理风貌,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
在新时代,随着建设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不断深入,内蒙古的水域正得到更加精心的呵护与治理。相信在未来,这些美丽的水域将为内蒙古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实践融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