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五日,雨。踏雨入西江千户苗寨,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似在诉说一段迁徙的往事。
历史上苗的族人,最早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后来,苗族人的祖先蚩尤与炎、黄部落之间发生战争(即涿鹿之战),蚩尤部落战败,被迫离开中原。后又经过五次迁徙,来到了长江中下游,终在西南大山里的贵州安顿下来。如今全国的苗族人数有一千万,贵州便占了半数。这方山水,早已成了他们真正的家园。
迁徙路上,苗族先民丢了文字,只能依靠口耳相传来传承民族文化。他们把历史揉进了歌行的顿挫里,每一段吟唱都藏着岁月的刻痕;他们将民族风情缝进刺绣的经纬中,每一缕丝线都牵着烟火的温度。
古歌是活的史诗,叙述着创世的故事、祖先的迁徙,以及神的传说。如果你听过苗族古歌《开天辟地》,你一定会被他们叙述性的吟唱和古朴庄严的氛围所感染,从内心深处生出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
刺绣更是无字史书:老年妇女飞针走线时,绣的不仅是花鸟,更是族群的过往;婚嫁祭祀时,纹样便是身份的标识。
在千户苗寨,有一座苗族历史博物馆,辫绣、破线绣的绣品静静陈列。导游说苗族的刺绣形式还有平绣、锡绣,以及快要消失的马尾绣。可惜,我看遍展品,都没有找到这几种绣品。希望它们没有真正的失传吧,或许在某一个地方,它们会在年轻一代的手里得到延续。
我们是上午十点多才来到千户苗寨的。不知是下雨的原因,还是因为们来得晚了,抑或是下午离开得早,我们并没有看到导游所说的苗族飞歌。一大遗憾呢!
白水河穿寨而过,将寨子分作南北两岸;七座风雨桥如彩虹横跨,又串起两岸的烟火。岸边店铺里,银饰的流光、刺绣的斑斓、蜡染的靛蓝次第铺展,随手拿起一件,都是格外的养眼。我们一行七人,可能都有些内敛吧,旅游团赠送的民族服饰免费穿戴,没有一人到店试穿。喜爱摄影的我,只能在人群里捕捉陌生的美丽。
沿着白水河向前走,在一号风雨桥桥头,可以看到景区摆渡车,它可以带你到不同站点。我们坐车来到观景台,眼前豁然开朗。远山含黛,林木蔚然深秀;坡上梯田层叠,像被时光梳理过的绿绸;近处吊脚楼依山而建,青瓦木楼高低错落。一切仿佛曾在画里见到过。这一刻,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只觉得这一路奔赴,值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