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硿下潭游记
黄学隆
又是一年正月初二,我像往常一样到了老丈人家沿江,与爱妻结婚已十年有余,来到这里已不计其数,我领略了沿江百丈寨水电站曲径婉转的引水渠,领略过水电站千级台阶的宏伟,探究过沿江村十八姓的宗族文化与花灯的故事,也去赤树坪了解了红军的战斗历史,唯独硿下潭,我只闻其名,不见其形,不听其声,只在几篇文章中略微了解了她,但越看越觉得好神秘。
正月初三日,沿江村的一位老朋友知道我到了,特意到老丈人家来看我,交谈中他了解到我对硿下潭仰慕已久,奚落了我爱妻一下,决定带我闯闯硿下潭,为我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沿江村是一个由多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硿下潭景区是位于吴洋坪与井下两个自然村之间的河流山川景区,从下洋镇下洋村出发,沿着福三线往广东方向行约6KM,经思贤村、东联村、翁坑尾,到沿江水电站站房外交叉路口往左边进村小道进入沿江村,到了村中心,一座有点年纪,没有扶拦的大桥横跨两岸,过桥到对岸往左边小道进去,径直往里走就到了井下村,再往里走约1KM就到硿下潭了。
从桥头到井下村,村道虽小但却也是水泥路面,我们驱车直达井下村,再往前走,就只有羊肠小道了,只见这条羊肠小道沿江而上,道上即是一层又一层杂草丛生的农田,三三两两的长着一些桃树、李树,可能是早晨露珠未去的原因,感觉桃树、李树刚抽出不久的叶子格外的嫩绿,嫩叶中星星点点的挂着一两个含苞待放的花蕊,有红的,有白的,有红白相间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亮丽,一种脱俗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条羊肠小道一真往密林深处延伸,进入密林,道上满满的铺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枯枝烂叶,左手边即是悬涯峭壁,底下金丰溪静静的躺在那,碧波潋滟,水草在河风的吹动下,时不时露出它的藏秘——一颗颗大小不一,五颜六色的鹅卵石,煞是好看;抬头看处古木参天,藤条绕树扶摇而上直插云霄;右手边便是这条小道的“靠山”了,只见这山与左手边的悬涯峭壁相似,几呈70度角的陡峭,让你不敢有丝豪向上攀的想法,小道绕山而走,越走越高,一路上不乏泰山压顶、迎客树、峰回路转的景象,这些景象从没被人工雕琢过。走到最里端,一块突兀的大石把我们托了起来,下面是万丈深渊,深处即是一潭深水,呈深蓝色,水深不可测,让你望而生畏,老朋友顺着那方向指着告诉我,那就是硿下潭了,只见那潭面并不大,两边却被大山夹着,左手边是一高约10米的瀑布,水流很急,高高的冲击向潭头上两块巨石,散开来一片片水花,并时而发出“硿硿”的声音,也许这就是硿下潭名字的由来吧。
因为落差太大,我们不敢从这大石上往下走,我们只得往回走,挑选了一处,看似有人走过的小道,手拉手往潭的深处探去,这时远远的听到了一群人的喧哗声,声音由远及近,我们看到一群年轻人正在享受着硿下潭奇特的美景带给他们的震撼,只见潭中密布着千奇百怪的巨石,有的如同泥牛入海,有的如石瀑,有的如坦克出海,有的像个大烟斗各式各样,千奇百怪,我站着、蹲着、趴着、卧着,用尽各种可能的姿势,取着不一样的景象,跟他们一起饱尝这些大自然的猎艳大餐。
我在尽情享受摄影乐趣时,老朋友悄悄的拿起了他的道具,到潭水中央为我们觅食去了,约摸半小时的光景,他就拧着一袋战利品洋洋得意,回到了我们活动的区域,这时他叫我取来他预先准备好的锅具,瓢了一些清水,拾了一些干柴,开始为我们熬制起沿江特色鱼粥来。
老朋友告诉我,沿江特色鱼粥是沿江美食一绝,她要求用硿下潭里的鲫鱼和山泉水,用柴火熬制1小时以上,直至夹起鱼骨头抖动一下,即能使鱼肉与骨头分离,和上适量细盐及香料,撒点鲜葱,即鲜香可口。果不其然,一小时后,一锅美味的鱼肉粥出来,让我们饱餐了一顿。
吃饱、喝足已是下午3点,我们又意犹未尽的溯江而下,寻找更多未知的美景,又发现了许多令人陶醉的景观,如别有洞天、如大自然的精诚合作、如夕阳下的曙光。此时我已不知道要如何说明自已的心情,只有即七律诗一首,聊表心意:
七律 硿下潭求景
竹深林密藏洞天,山高水深稳石涧。
鸟啼虫鸣百兽聚,险秀奇异填满眼。
前呼后应争向前,扶藤抓蔓串成片。
腑瞰仰望皆是景,世外桃园在沿田。
硿下潭有很多景象没有着墨,也无法很好的用语言形容,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但我用四字概括“险、秀、奇、异”,纯天然,没人工打造,不枉此行。
作者简介
黄学隆,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龙岩市散文协会会员。永定区作家协会二、三届秘书长。业余从事散文、现代诗、时评、新闻稿写作。作品散见于福建日报、香港文汇报、福州晚报、海峡都市报、闽西日报、商络日报等报纸,《香江文艺》、《家乡》、《土楼》等期刊,时评界、龙岩文艺、岩声等网络平台。
* *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