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2日,星期六,农历乙巳年闰六月初九。
昨天一大早,驾车东行,途径老寺庙、东乐镇、山丹县城,行驶了约90余公里,抵达山丹长城驿。
张掖是绿洲平原。出张掖东门,大片的庄稼覆盖着大地,氤氲着祥和之气,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车过老寺庙后,便进入到了北山山地,那是广袤的戈壁滩,显得苍凉了许多。
至东乐镇,仍旧是戈壁风光。东乐镇是山丹县最西边的一个镇,过了东乐镇便是甘州区老寺庙及碱滩镇。山丹地质情况复杂,水资源分布不平衡,靠祁连山的地方,雨水充沛,而靠北山地带则水资源匮乏。以前,东乐镇农业用水主要来源于山丹河;现在的山丹河已经干枯了,农业用水更多的应该来自地下。
太阳升起在东方,蔚蓝的天空中阳光直射过来,有点耀眼。放下遮阳板,视线就清晰了许多。过了东乐镇,连片的丘陵,312国道绕行在丘陵中,间或有一段段残余的长城遗迹。渐有绿色时,车已行驶至山丹县城。
山丹县是张掖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张掖市最东头,与金昌市的永昌县相连。过去的时候,山丹县是张掖的一个工业强县,有许多著名企业,如水泥厂、陶瓷厂、焦化厂、硅铁厂等等,现在除水泥厂外,其他的都不存在了。
过山丹县城,地势抬高了许多。在山丹县和永昌县之间,有一最高处曰绣花庙。出了山丹县地势渐次抬高是因为要翻越绣花庙。长城驿就在绣花庙下的陈户镇。今天就是专门来陈户镇看长城遗址的,为的是感悟历史之沧桑。
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中华民族精神魂魄的象征。山丹境内长城主要为汉长城及明长城;汉长城遗址已经很少,更多的是明长城。山丹境内汉长城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全长94公里(现存完整的有93公里),呈东西走向,主体以壕沟代替墙垣,全线由壕沟、自然河和烽燧构成。
山丹境内的明长城为明嘉靖后期始建,隆庆六年(1572年)竣工,沿汉长城壕沟修筑,明长城271公里(现存完整的有181公里),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列障构成,沿途有墩、台、关、堡等防御设施80多座。
在山丹境内,蜿蜒并行的汉、明长城,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又同向并行,至今留存较为完整的土筑长城段,在国内绝无仅有,因此被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
我现在已经抵达长城驿服务区。长城驿位于山丹县城18公里处,为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夯筑明长城,连霍高速从长城豁口穿越,与古长城交集。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东来西去的游客在这里驻足,感受烽火销烟的历史悲壮,触摸边关冷月的历史沧桑!
刚才的时候,下了阵雨。这会儿天已放晴,但仍有雨丝儿在下。雨丝儿透过阳光,发出梦幻般色彩。这应该就是人们常说的太阳雨吧?在这梦幻般的色彩中,汉明长城在晨光中显得冷峻了许多,远处便是缥缈的云雾,放眼望去,宛若更加富有历史的沧桑感。
观景未必贴近,远望或许更妙。我将车停在服务区内,步行至一公里余外的山坡上,向下俯视长城驿。广袤的大地上,长城驿孤傲地挺立着,像是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忽然间,我也萌生出一种悲壮感,与长城的历史厚重感形成了强烈共鸣,想到了“关山难越,谁悲失意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诗句。人的生活,不仅要有长度,更要有广度和深度,还要有温度,要活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我望着这残缺的土城墙,仿佛听见它在叙说着长城古今的风华与璀璨的文明,也让人感受到了烽火销烟的历史悲壮和触摸到边关冷月的历史沧桑。
长城,历史和现实的交汇,带给我们太多感受;站在长城遗址下,凭吊着久远的历史,我们收获到了什么?老少爷们,姑娘媳妇,生活在世上,白天晒太阳,晚上赏明月,一过就是一生;然而,历史的长河中,暗淡了的刀光剑影,远去了的鼓角铮鸣,曾经有多少精彩存在?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未来,前景无限好。如今是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生活在这个最幸福、最伟大的这个时代,更应该奋发勇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