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宋金河湿地公园
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郓城指挥部旧址
油画《樊坝战斗》
鲁西南腹地,黄河之滨,郓城这片红色热土曾硝烟弥漫,谱写出不屈的抗战壮歌。80多年前,中共洪王庄党支部的星星之火,点燃了运西抗日根据地的燎原之势;今日,郓城正以高质量发展致敬先烈,在新时代的画卷中续写荣光。
7月27日,记者来到郓城县,探访这里承载着的壮烈历史与蓬勃新生。
烽火岁月的回响
以郓城县为中心的运西地区,横跨山东、河南、河北3省,涵盖郓城、鄄城、范县等19县,人口超200万,是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核心之一。
步入盛夏的张鲁集镇状元张楼村,田畴翠绿,屋舍俨然。其间,有一座石砖堆砌的老院落,与周围的高门大院对比鲜明。
“这是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郓城县指挥部旧址。”村里的文物保护员张留振站在饱经沧桑的大门前介绍。这座看似不起眼的老院落,曾是罗荣桓、陈光、杨勇等将领指挥战斗的地方。八路军进入山东境内的第一场战役——樊坝战斗,以及潘溪渡战斗等著名战役,就是在此制定的具体作战方案。
走进旧址,厚重的岁月痕迹扑面而来。斑驳的墙壁上,依稀可见当年的标语和口号。陈旧的桌椅,仿佛还能听到革命先辈们的讨论声。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八路军115师部队是1939年3月2日晚上冒雨悄悄进村庄的,为了不打扰老百姓,战士们没有一人敲群众家门,都在桥洞、墙边等地方躲雨、休息。”张留振老人深情地讲述着那段历史,眼神中闪烁着对先辈们的敬仰和怀念。
今年已75岁高龄的张留振,不仅是这里的“守护者”,也是这里的义务讲解员。他的爷爷张进安曾作为支前民兵参加过樊坝战斗,后又加入运送物资、抢救伤员的担架队,立下不少功劳。
这座旧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在郓城县,这样的红色遗址还有很多。每一处都承载着烽火岁月的记忆,每一处都彰显着抗战精神的力量。
精神血脉的赓续
“在中共运西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大批进步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各地群众也纷纷加入抗战。”在郓城传递红色文化博物馆,馆长李传递介绍,该馆展陈的“运西地区革命史展”即将正式开展。
抗日战争时期,郓城县武安集镇飞哲集村有一支150余人的著名的抗日自卫队,由民先队员、中共党员、进步青年和农民抗日积极分子组成,因训练条件艰苦,每顿饭只能吃黑窝窝头蘸盐水,被周边村民亲切称为“窝窝头队”。此外,周边其余群众也尽己所能为抗战贡献力量,妇救会昼夜赶制军鞋,儿童团站岗查路……以此为辐射,运西地区民兵数量渐渐发展为数万人,配合主力作战。民心所向,终成淹没侵略者的汪洋大海。
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但伟大的抗战精神,已深深融入郓城的血脉。
郓城传递红色文化博物馆凝聚了李传递30多年的心血和红色情怀。“我从1991年开始挖掘、收藏红色故事和文物,2014年建博物馆时,藏品已有两万多件。”李传递说,他有一个古书箱,是家族的传家之物。童年时,这里面被他放满了搜集的大量红色连环画册、毛主席像章和革命英雄故事书籍,他也成为同学间有名的“故事大王”。
李传递说:“我希望通过这座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运西地区的革命历史,让这份红色血脉赓续。”
时代发展的新章
郓城,从未忘记历史,也从未忘记从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现在是抬头见绿,走几分钟就有公园,住着越来越舒心。”在宋金河湿地公园,正在摄影的张庆林告诉记者,“我把拍好的风光片分享在朋友圈,不多时就有不少好友点赞。”
曾经的战火地,如今已成宜居新城。郓城县建成高标准城市绿道60余公里、城市公园22处,建成区绿地面积2000万平方米以上,着力打造“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市民健身圈和“5分钟”出行生活圈,并在全市率先实现智慧社区全覆盖,获评省级成长型智慧城市。
“宜居”也要“宜产”。新时代里,在政府精准施策下,郓城县民营企业也焕发出新的活力。走进山东百帝气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线马力全开。目前,该企业已占据国内门窗设备行业所需气动元件70%的市场份额,其中油气混合缸这款专利产品完全替代进口。
据统计,目前郓城县民营企业数量突破2.94万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甚至,有人曾用“铺天盖地”一词来形容郓城的民营企业发展。
80余年,沧海桑田,老区巨变。但在郓城,历史从未走远,而是化作城市血脉,奔流向前。
菏泽日报 记者 马源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