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吉林市主城区,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获取更远处“见闻”的渴望,尤其是与满族历史文化相关的北部区域。心有所念,缘有所至,昨日即获良机,在吉林市政协常委、满联会会长恒绍先生和文史专家傅宝仁老先生的带领下,会同文史专家张海川先生,应舒兰市人大和舒兰市委宣传部之邀,来到了同饮一江水的舒兰市法特镇,就“法特哈门、法特衙署、鳇鱼圈复建”,进行实地踏查。
法特镇地处舒兰市西北部,松花江东岸,与榆树、九台、德惠相邻,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魅力的城镇。法特一词为满语“法特哈”的简称,意为“兽蹄”——由一座宛若兽蹄的小山得名。在清代,法特哈站是清代吉林三十八驿站之一,是“北路”驿站分叉前的一站。据地方史料记载,清代吉林三十八驿站“分两路监督统辖,城内各设关防公所一处……大站设壮丁五十名至二十五名”(《吉林外纪》),结合记载可知法特哈站属于大站。
另外,清代吉林柳条边(新边)四边门之一的巴彦鄂佛罗门也在法特镇境内。所谓柳条边是清代统治者为了保护清王朝的“龙兴重地”,专享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修筑的界墙。清康熙二十年(1681) ,为保护吉林长白山的“参山珠河之利”,自威远堡边门向北至松花江岸,修建了北段柳条边,并规定:在长白山禁地内捕蛤蜊、捉水獭、采蜂蜜、挖人参,为首者枷两月,鞭一百。
北段柳条边自南向北设布尔图库苏巴尔汉、赫尔苏、伊通、巴彦鄂佛罗四边门,边门设防御(五品武官)、笔帖士,统旗兵、台丁管理边门及边台。位于法特境内的巴彦鄂佛罗门为满语——“巴彦”意为富,“鄂佛罗”意为山嘴子,即丰饶富裕的山嘴子——法特哈与巴彦鄂佛罗足可见当年法特镇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此边门的驻军为“清代吉林将军统辖外城旗兵”序列,人数虽少、级别虽低,却与宁古塔都统等高级武官一样,统归吉林将军管理(与驿路不是一个体系)。
法特镇在清代属于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治下,这一带的松花江江段曾出产体型巨大的鲟鳇鱼。当时,打牲乌拉总管会在鱼汛到来之际,派出官员指挥旗下渔户进行捕捞。为保鲜,捕获大鱼后,会将其养在鱼圈之中,等到冬季破冰取鱼,挂冰捋直冻好,作为特殊贡品装车运送到京城。法特镇境内珠山下的黄鱼圈就是饲养鲟鳇鱼的鱼圈。现居于周边的满族居民,多为当年渔户后裔。
值得一提的是黄鱼圈一侧的珠山,拥有青铜时代西团山、汉夫余、渤海、金等多种文化遗存,尤其是山顶古城遗址,城墙、壕沟尚可辨识。此处连同鱼圈都是吉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登临山巅,寻古怀旧,远望松江北上,心旷神怡之感油然而生。
除了上述历史遗址、遗迹,在踏查过程中,我们一行人还对法特满族民居、舒伊尔哈湿地公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舒伊尔哈湿地公园,本人第一次见到如此壮阔的长有荷花的水域——清风徐徐,爽气频频,但见:荷花挺立,绿叶翩然,更有白鹅、麻鸭在荷叶间嬉戏觅食,风光不输诗中江南,美景可谓叹为观止。
在考察期间,在感慨古驿(驿路文化)、边门(驻防旗人)、鱼圈(打牲旗人)共同凝聚起的人气,让这片江畔草甸很早就形成了喧嚣一方的镇店的同时,大家畅所欲言,既对法特镇丰富的文旅资源和建设成绩给予肯定,又就自己所长为文旅资源进一步开发献计献策。
尤其是考察期间,深切感受到同行的舒兰市各级领导表达出的自信、谦逊和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在心底达成了一个朴素的共识:未来,法特镇的文旅发展必定大有可为,也必定大有作为!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恒绍先生、赵福平先生、贾大为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