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的院墙,看似不语,却在无声述说着光阴的故事,见证着历史的轨迹。在博罗县城的老城里,藏着“三街六十四巷”。这些老街巷,每一条都有着它的故事,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品味街巷文化,窥探古城故事。近日,记者前往博罗老城一探究竟,仔细品读“三街六十四巷”,感受它们的前世今生。
街巷命名的4种方式
盛夏时节,偶有雷雨。日前,在雷雨过后,记者造访了博罗古城。来到博罗古城,只见老巷子的地板湿湿的,巷子两边的老院墙上偶尔冒出的绿植,叶子挂着雨点,为这些老巷子增添了生机与灵动。
青石铺就的路面、两边斑驳的墙体,这几乎是每条老巷子的标配。巷内的老屋,大部分还有居民在居住着,有些也已搬空。不管怎样,这些纵横相交的老巷子都是古城历史的缩影。穿行于巷道间,都能感受这里的岁月蹉跎,以及文化气息的厚重。
博罗古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罗阳作为历代博罗县城,自古以来,人口更是与年俱增,百业兴旺。老城内繁荣昌盛,街巷纵横,诞生了“三街六十四巷”的说法。
“三街六十四巷”主要分布在现今博罗老城区的东区社区和西区社区,已经演变为目前东区社区的河唇路、上城下街、滨江东路和西区社区的西北路、环城路、解放西路等众多街巷。其中,“三街”指的是东西走向的上街(今解放东路)、下街(今解放西路)和下城下街(今河唇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由于商贸兴旺发展,形成了第四街——新街。
老城内的巷道名称虽然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但其实每条巷子的命名大多有迹可循,大致可以分为4种。一是以巷内居民姓氏而定,如单屋巷、林屋巷、卢屋巷等;二是以地理位置而定,如上街的下楼下巷、石滩巷、书院巷等;三是以经营行业而定,如上街的铁炉巷以打铁业为主,石滩巷以经营建筑沙石为主,米仓巷以经营粮食为主;四是以居住环境而定,如花园巷、武当巷、桥头巷、下糖巷、楼下巷等。遗憾的是,也有个别街名的来由,如毗邻老博中的金瓯储策(巷),它的名称来历,在明末清初已经失传,至今无人知晓。
老巷故事多,人才辈出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才。在博罗古城,巷道里培育了一众人才,走出了不少历史名人。
在博罗古城的铁炉巷,一幅铁匠打铁的简单黑白墙绘加“铁炉之名”的文字简介,让人轻松领略铁炉之名来源的神秘。铁炉巷因何得名?据《博罗县志》记载,以前有个风水先生手端罗盘、检测方位时曾断言铁炉巷是个宜居之地,但五行中水气太重,唯一的破解方法是“铁炉火红旺寒家”。一个姓韩的读书人听了此语心头一震:旺寒家,岂不是“旺韩家”之意?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姓韩之人先后陆续在此择地而居。至明朝崇祯年间,此地出了官至礼部尚书的韩日缵。
与铁炉巷同样位于上街的曾屋巷,有曾被朝廷授以“承德郎”美称的当地历史名人曾舜渔。当时进入仕途后的他,在家守孝3年,为家乡人民办了不少实事,至今仍然享其利的就是在江东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桥。他捐金千余,在学湖堤上,“甃石为桥”,取名永济桥(今称江东桥)。400多年后的今天,该桥仍是周边群众出入的重要道路。
仔细查阅资料,不难发现,从老城区里走出的名人巨匠不在少数。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出生于博罗县城下街(解放西路)的张萱就是其中一个。张萱14岁时考中举人,后来从中书舍人官至户部郎中。他一生著有许多著作,如《疑耀》等。
与关山月齐名的北派山水画奇才卢振寰(1886年~1979年),出生于卢屋巷,曾任广州美院教授、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协副主席,也是从老城中走出来的大画家。其代表作品有《长江万里图》《唐人仕女图》等。1918年,丹麦举办了一个国际美术博览会,卢振寰的《长江万里图》被送到丹麦参展,获得了银奖。
老城街巷文化底蕴丰厚,人才辈出。这样的名人故事,还有很多。仔细品读古巷老街,或许能读出更多精彩,品出更多感动。
随着岁月变迁,古街巷已经难觅往昔的辉煌,但历经千百年风雨,古老街巷的文化传承至今依旧散发着新的活力。相信,随着博罗县“老城区新活力·提品质补短板”建设的不断推进,古街故事会更精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