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渐起,暑气渐浓,研学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从古城墙下感受历史文化,到田园阡陌体验农耕不易,从红色圣地铭记先辈精神,到实验室里探究科技奥秘。作为寓教于游的教学新业态,研学游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生动结合,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家长、孩子的参与。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研学旅行产品预订热度同比增长44%。7月上旬,研学旅行产品预订热度同比增长翻倍。《2024—2025年中国研学游经济市场运行监测报告》更是预测,2025年我国研学市场规模将突破2132亿。
然而,在这股火热浪潮中,不少研学项目却难掩“虚火”。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揭露某些教育机构冒用其名开展研学活动,上万元的“海外研学”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与无关痛痒的讲座,更有团队将孩子“投放”景区便撒手不管,任其扎堆玩手机。研学的初心本在于培养孩子们独立自主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这类乱象不仅辜负了家长的信任,让研学变了味、走了样,更让孩子在喧嚣中虚度时光,错失成长的契机。要让研学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沃土,而非转瞬即逝的泡沫,需各方携手,在“深”字上下功夫。
研学机构要深植研学内容,设计有深度、有启发的课程。依据教育规律与学龄特点,在课程框架中融入多元学科视角,让知识串联成线、织就成网。在游学过程中创设真实情境鼓励动手实践、配备专业师资引导深入观察、安排小组挑战锻炼合作能力。以游为载,以学为核,扎实研学内容,不仅能为消费者带来难忘的研学体验,还能提高研学机构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监管部门要深筑行业规范,探索、构建研学类产品管理标准。江西省发布的《江西中小学研学旅行系列标准》,涵盖了研学旅行的基地认定、课程设置、组织实施与评价规范四大内容;浙江省研制的《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指南(试行)》,推动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规范化专业化。各地监管部门需以优秀实践为镜鉴,一方面,需健全、规范标准体系,让“什么是好研学”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另一方面,严厉整治虚假宣传、价格虚高、资质不全、安全疏漏等乱象,以制度刚性为研学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社会多方要深聚育人合力,共建广阔、和谐的研学教育环境。学校需担起主导之责,主动介入研学课程的开发、甄选与效果评估,让研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家长需保持理性清醒,摆脱“不研则愧”的焦虑与“高价即优”的迷思,依据孩子兴趣与需求选择研学项目,引导孩子带着问题出发、满载思考归来。社会需扩大资源支持,鼓励文博场馆、科研院所、特色乡村、前沿企业等开放资源,共建研学实践基地;号召社会志愿者加入,为研学活动注入专业指导力量。
研学游这场行走的课堂关乎“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落地生根,关乎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全面锻造。唯有各方以“深”为尺,在研学内容上深耕细作,在行业规范上深筑根基,在社会环境上深聚合力,才能驱散“虚火”,沉淀真知,让每一次研学都成为 “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的精彩旅程。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史纯源 (“青苹果乐园”团队、江夏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责编:杨虹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