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的意义,是让⼼暂时离开熟悉的⽣活,在陌⽣的街⻆或旷野⾥,遇⻅另⼀个⾃⼰。
它像⼀块橡⽪擦,轻轻抹去⽇常的疲惫,⼜像⼀盏⼩灯,照亮那些被忽略的细微美好。 归来时,带回来的不是纪念品,而是被世界温柔抚摸过的眼神。
本期书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绝不能错过的旅行书单。
《这里是中国》
星球研究所著,豆瓣评分8.2分。
小学地理课本告诉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历史书说华夏文明悠久,亘古绵长。但人的足迹常囿于栖身之所,如此广袤疆域,有多少普通人难至的远方?
正如书中前序亦言: 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 有一天,能看遍中国的雪山。 有一天,能看遍中国的江河。 有一天,能看遍中国的城市……
《这里是中国》 从地理的角度,讲述中国广阔地域的极致风光,展现了从西到东、从荒原到人间的地理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九寨沟,兼具毁灭与创造力量;成都/江南,令人心生向往……
《这里是中国2:百年重塑山河》 作为续作,它从时间的角度,以近代百年为时间尺度,呈现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理变迁和伟大创造。 我们有青藏铁路,有占世界总量80%以上的大桥,又有隧道、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这里是中国 3:华夏文明史诗》 聚焦于中华文明的生长历程与种种创举!这里有良渚、二里头、三星堆等文明现场, 有宏伟的长城,有壮观的京杭大运河,还有神秘的莫高窟,展现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融……
《这里是中国》超越传统地理图册,以“地理肌理+文明血脉”双视角重构认知——它既是视觉盛宴(90%内容为高清影像),亦是深度人文科普,被誉为“书架上的中国纪录片”。书中将冰冷地貌转化为有温度的家园叙事,让读者足不出户纵览山河,读懂中国何以成今日之中国。
《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个中国古迹》
“历史从未真正死去,它就沉睡在这些砖瓦梁柱之间,等待被唤醒。”
“访古女神莲莲”王慧莲著。
“古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艺术信息,记录了历史变迁中的风物和匠心。一物一世界,透过古迹华美沧桑的外表,后人感受到的是千百年来古人的造物真谛。一个个平凡、丰满而又不屈的生命,以及造物主匠师们那守住寂寞、追求极致、敬畏自然的妙手仁心”。
梁思成先生曾言,古建筑是历史的界标。翻开这本重逾五斤的《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个中国古迹》,你的心也会随之沉淀。
凝视着书页间斑驳的石阶、静默的碑刻,跟随作者王慧莲二十载孤身跋涉的足迹,方才真切领悟到,这沉默的土木金石,正是华夏文明最深沉的年轮。
这是一座“纸上中国古迹博物馆”。我国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共5058个。王慧莲老师精选了其中的1001处,用了上千张的精美图片呈现了古迹的雄伟壮丽,用专业的文字娓娓道来古迹的前世今生。
精选1001处文明坐标,配以1966张震撼影像,串联起从远古遗存到明清瑰宝的时空长卷。它不仅是访古指南,更是一部用脚步丈量、用镜头铭刻的中华文明史诗。
《寻路中国》
一个老外的中国自驾之旅。
彼得·海斯勒著,豆瓣评分9.0分。
1996年,美国青年彼得·海斯勒来到涪陵。在那里,他以“何伟”这个中文名字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涪陵师范学院英语外教生活。这段在长江边小城的生活经历,催生出了他的代表作——《江城》。书中,他以一个初到中国的外国人视角,观察、体验并记录下了涪陵在现代化冲击下的变迁。2000年至2007年间,何伟常驻北京,为《纽约客》杂志深入报道中国。这段经历又促使他写成了《寻路中国》这本书。
《寻路中国》记录了何伟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也是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次深入解读。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一次沿着长城向西的公路之旅,一个经历巨变的北京郊区农村,以及一个工业城市的社会百态。这种从西到北再到南的叙述结构,巧妙地利用空间展现了时间维度——这三个地点仿佛分别象征着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外来者的观察视角也能令他注意到一些人们不太注意的生活细节。对于细节的描绘及人文关怀使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立体,令人印象深刻。他的笔调温柔又幽默,可以轻易地调动人的情绪,使人一直读下去。
《地名里的中国》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著,豆瓣评分8.2分。
“地名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征服自然和发展自我的辉煌历史;记录了战争、疾病的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和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地名,不只是地理学符号,更是古人与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历史社会深度交流后留下的人文印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
《地名里的中国》,是一部以小见大、以今溯古的历史人文书,从地理、历史、民俗、文化演变等角度,深入探究地名背后的民俗文化、人文底蕴、文化根脉,梳理中国地名演变的历史渊源与规律。
每一个地名,都是中国的一块拼图。历经岁月沉淀,山川湖海、日月星辰,才成就如今的模样。这本书里不仅有考据详实严谨的史料论证,还有大量高清彩色实地景观图,完全就是一场视觉盛宴。
《阿勒泰的角落》
李娟著,豆瓣评分8.7分。
“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
李娟的文字容不下虚伪和矫情,一切都那么直接、真实——世界是未驯服的,感观是纯粹天然的。
旷野中乘风高唱,闪闪发光的游牧岁时记。十九岁,她随家人初入阿尔泰深山牧场,在荒野中经营起半流动的裁缝店和杂货铺。她脚步自由,神情自由。
阿勒泰的自然风光更是令人陶醉。广袤的草原、连绵的山脉、清澈的河流,还有那璀璨的星空,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李娟用生动的文字将这些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在那里,时间仿佛静止了,一切都那么宁静而美好。我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繁华,静下心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
“我们都向往广阔的世界,我们都栖身小小的角落。”
《去有风的旷野》
10个把心交给旷野的故事。
茅盾文学奖得主阿莱全新散文集,豆瓣评分7.8分。
“人生如旷野,自由和答案都在风里。”
从十二背后、四姑娘山到米仓山、扎谿卡,再到大凉山的杜鹃花,阿来将带我们走进中国西南地区深处,感受独特风景、分享旷野的故事,领略鲜为人知的风土人情。他行走于天地旷野之间,他俯身凝视花草生灵,一字一句都是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跳跃着厚重蓬勃的生命力。
于十二背后,他借由喀斯特溶洞遥想岩石几亿年的历史;在莫格德哇,他躺在草地上静享世界无声,山峙水环 ;在稻城亚丁,他感觉自己变成了一棵香气充满的树…
在阿来的笔下,旷野不止是独特的山脉水文,也是自己深藏的内心世界。读了阿来新作《去有风的旷野》,你会发现抵达「旷野」的秘密:不必赶路,要感受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