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通知7月31日(周四)云南昭通开庭,鉴于惠州没有直飞昭通的航班,而昭通又靠近四川宜宾、泸州,惠州正好有航班直飞泸州,于是我们7月28日(周一)出发,想着第二天会见,第三天与当地律师交流辩护意见,第四天开庭。

共同出庭辩护的昭通律师朋友牟成源说,我们来宜宾机场接你,中午我们去宜宾李庄吃饭,稍事休息我们直奔昭通。我想到李庄古镇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镇”,又是抗日战争时期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迁居之地,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劳干等文化名流云集李庄达六年之久,我当然要去打卡拜谒。
李庄,最早为以在长江中打鱼为生的李姓弟兄聚集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渔村,李氏兄弟的后裔繁衍家族兴旺发达为方便与外界沟通交流而称为李家村,后又逐渐演变为李家庄,时至今日,镇内的小春市街后仍保留着“打渔村巷子”这个见证古镇李庄的名称。这种传说如同黄姓与姚姓汇集而成的黄姚古镇,这是家族传承的见证。当然,这种以姓氏为地名的庄子,最出名的当然还是“天下第一庄”的石家庄。
李庄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因为地处长江水道黄金口岸。被官府设置为交通驿站,后来还成为犍为郡治所地,看成宜宾的行政起点。南北朝时,梁朝在李庄设立六同郡与南广县,李庄因为长江水运更加繁华。隋朝改南广县为南溪县,这就是后来南溪县(今宜宾南溪区)的由来。唐朝把州郡治所迁到僰道(今宜宾城),从此李庄不再是犍为郡(戎州)的行政中心,而是成为长江边繁华的商业集镇,隶属于南溪县。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广州等地的高等院校陆续内迁,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在李庄安顿,得到当地市民乡绅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同济大学在淞沪会战爆发后千里迢迢从上海搬迁到浙江金华,再搬到江西赣州、广西八步,然后搬到云南昆明,却一直饱受日机轰炸之苦,于是1940年在南溪乡绅罗南陔、张官周等人致电邀请下,搬到了南溪县李庄镇,部分院校就安置在慧光寺。
民族危难之际,“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都在积极参加这场全民族的抗战卫国运动。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就诞生在李庄。李庄的文化坚持,使其成为抗战时期与成都、昆明、重庆齐名的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不仅有川军出川作战,更有川绅毁家纾难提供办学场所与教育经费,保存民族文化火种。无论是抗战救国,还是实业救国,还是教育救国、文化救国,只要是真心实意为救国出人出钱出力,都应该被肯定,他们民族的脊梁。
当初闻一多先生就带着学生一路社会调查一路南迁,从北平等地来到长沙,再带着男学生从长沙走到昆明,这就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倔强。蒋介石提出“十万青年十万军”,闻一多先生是反对大学生参军参战的,他认为一名大学生在战场上与一名普通农民相比毫无优势,甚至体力远不如后者,他认为青年学生应该留下来认真学习知识,参加更为艰难的战后民族重建,此时大学生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是普通农民无法媲美的。
我去了镇上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拜谒,这次民族抗战铸就了一个民族的血肉认同,这也是我们后人应当铭记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