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继续探索古村落,距离罗源县城四十多公里的中房镇境内,翻过很多座山以后,眼前豁然开朗,一片不小的谷地映入眼帘,一座古村落藏在这块风水宝地上。
白墙黑瓦、古色古香的古民居散落在稻田间、溪流边,这个村子叫“深坑村”,名字很形象,符合村子的特点,整座村落被周围连绵起伏的群山环绕,正好“身在坑中”。
绿树环绕,小桥流水,古道悠悠,在深坑村漫步,感觉就像落入了时间的“深坑”。周围的一切仿佛静止在数百年前的沧桑岁月里,始终保持着原来的模样,这是一座“纯粹的古村落”。
深坑村始祖在宋末元初时因局势动荡由中原地区南迁至此定居,距今约八百余年,村里有三大姓氏:魏、陈、林。自古以来,三大姓氏的族人世代秉承着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人才辈出。
创建于400多年前的魏氏书院,280多年前的郅轩书苑,是深坑村重文兴教的历史见证,这些古建筑曾经是祠堂,也曾是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举人、秀才数不胜数,仅魏氏族谱里记载的就有三十多人。
这座二百年古厝保留着原始风貌,大宅内布局严谨,大厅上方悬挂的“文魁”匾额是家族曾经的荣耀,为清代光绪年间中举人所得。随处可见的书画楹联及书法作品是家风的世代传承,天井方正精致,木质门窗精雕细刻,已经被“踩掉”一部分的门槛是家族数代人的脚印,也是时光和岁月的见证。
这家大厅上方的“出类拔萃”是先祖对后人的美好期望,告诫子孙要严守家风。深坑村民居最大的特点是书法作品多,可见村里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延续,这样的优良传统能够保持至今值得尊敬。
深坑村是罗源县第一座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古村,除了两座书院,还有保存完好的四十多座明清古民居建筑,古桥、古井、古树,罗宁古官道由此经过,鹅卵石铺砌的古街巷商铺林立,见证了昔日的繁华盛景。
深坑处于于罗源、宁德、古田交界,古代曾是三地货物及人员往来的重要交通驿站,村里因此经商致富,有了前就建大厝,魏氏老宅、陈家大厝、林氏古厝等都是深坑豪华古厝的代表建筑。
夕阳下的深坑村,远山含黛,花草娇媚,漫长悠远的古巷,星罗棋布的古厝、土楼,旖旎迷人的田园风光,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古村落独特的魅力。
深坑山水格局浑然天成,自然生态环境优美,错落有致的古民居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的烟火四季。村子周围屋舍俨然、农田交错,世居于此的人们悠然自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着田园生活的慢时光。
在百分之九十以上面积都是山的福建省,深坑村“独享”大量的良田,而且就在房前屋后,非常难得。人们推开门就可以种水稻,种蔬菜,真正过着世外桃源般的惬意生活。
老屋房顶上炊烟袅袅,屋外收拾菜园的老人,绿油油的田园,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无尽欢乐和满足,这或许是很多城里人最向往的事情。
收菜的老奶奶,看起来有七十岁以上,身体硬朗,满面红光,老屋前的明代古井孕育深坑人数百年,如今井水依旧甘甜。
一只大黄守着家园,深坑村是我看过的规模比较大的古村落,大部分家里都还有人居住,虽然也是以老人为主。田边石墙上的竹箩里晒着不知名的东西,不是茶叶,应该是一种中药材。
比较独特的一栋土楼,墙壁斑驳,已经有裂缝,不过依然稳固,里面住着主人老两口。深坑村的古民居大多都是砖木结构的,土楼倒是很少。不过这家的位置绝佳,背靠山,门前是稻田,旁边有条小溪流过。
这栋二层木质老屋精致小巧,我更喜欢这样的老房子,结合了南北方民居的特色,更能展示传统建筑的精巧技艺。
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建筑精美、风格多样的古民居,诗礼传家的家风传承,深坑村是一座“有文化”的古村落,是罗宁古道传统文化风情游览路线中的精华,魅力值得你来探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