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条漫漫雄关路,千载悠悠蜀道情
古蜀道,是人类开凿最早、遍布于古代巴蜀地区的交通路网体系,是我国也是世界古代交通史上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和特殊性的文化线路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蜀道作为巴蜀先民用勤劳智慧开凿创造的人类奇观,具有突出的独特价值和普遍意义,是巴蜀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华夏文明南北交汇的大动脉,也是凝聚中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景观大道。
古蜀道在历史上主要分布于川、陕、甘、渝,尤以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往来于关中与巴蜀的古道路最具代表,由陆道和水道共同构成。故历史上,以先秦及秦、汉时期以遍布于川、陕、甘崇山峻岭间的“木栈”最具代表性,将其以“栈道”相称,故“栈道千里,通于蜀汉”。
按照今天学术界公认的南、北蜀道区域地理分界线,古蜀道以大巴山为重要地理标志,包括以历史上重要的城市节点所构成的大致的地理区间,即今陕西所辖宁强县大安镇(曾为唐代金牛县的治所,见证了唐代金牛道以此得名及兴衰繁荣)至汉中一线,其中,以北为通往关中地区的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为其主要代表,又被称作北栈或秦栈;以南以通往蜀地的金牛道、东道、米仓道为其主要代表,又被称作南栈或蜀栈,从而,构成了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古蜀道主道。此外,还包括历史上的陇蜀道、阴平道、荔枝道、成渝古道等相关重要驿道,嘉陵江、长江、岷江等重要水路,遍布于巴蜀地区的民间“盐道”“茶道”等商道,以及各郡县相关联的普通驿路以及民间便道,以上这些遍布于秦岭以南、大巴山区域的陆道和水道体系,共同构成了历史上古蜀道繁复的交通路网。
根据文献记载,“蜀道”之名的出处,可追溯到:《后汉书·张霸传》记载张霸临终前对其子的遗命之说:“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此被学界公认为“蜀道”一词最早的正史文献记载;在《三国志·刘封传》中虽未直接提到“蜀道”二字,但对“蜀道阻断”之史事进行了详细描述,从该文相关内容可间接看出蜀道通行困难及道路受阻的情况;蜀道之名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名篇而享誉古今,这些关于“蜀道”之名,在语言史与地理概念演变中都具有标志性意义。
根据文献史料记载,大巴山及以南区域的金牛道、东道、米仓道、荔枝道、嘉陵江水道等为古蜀道主道的重要代表,其路名最早出处:
①金牛道:一是“石牛开道”的历史传说(起源与秦灭巴蜀的历史关联),西汉史学家扬雄所著《蜀王本纪》记载(因原书遗失,现见于《太平御览》《华阳国志》等转引):“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道得通,石牛之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焉。” 二是因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在今宁强县大安镇(唐代称通谷镇),设金牛县而获得名“金牛道”,因该地位于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河谷地带,扼守金牛道咽喉位置,历史上有广义的金牛道和定指范围的概念,广义者即今学界公认的略阳、宁强、广元、绵阳、广汉、成都一线,定指范围即历史上略阳至宁强一带古蜀道;在广义的金牛道北接褒斜道,南抵成都,金牛道剑门段,蜀汉三国时称其“阁道”(剑阁道),清代称其“翠云廊”,或称皇柏大道、张飞大道。
②东道:路名最早出现于蜀汉三国时期,因《三国志·钟会传》记载魏景元四年(263)秋,晋文王以钟会为镇西将军大举伐蜀,“姜维至广汉郪县,令兵悉放器仗,送节传于胡烈,便从东道诣钟会降。”《华阳国志·后主志》与该事件相印证的历史又明确记载具体路径走向,即“(姜维)乃回由巴西、出郪、五城,会被后主手令,乃投戈释甲,诣钟会降于涪”。“巴西”即阆中,郪县即三台,五城即中江。自蜀汉三国到宋代均有关于“东道”的历史记载:“巴西郡居益州之半,又当东道冲要。”《梁书·张齐传》;“阆州,居蜀、汉之半,又当东道冲要”唐《通典·州郡五》;“阆中,居蜀、汉之半,又当东道冲要”宋《太平御览》;唐朝文人柳宗元在《送班孝廉擢第归东川觐省序》中提及“家于蜀之东道”“道出于南郑”。
③米仓道:因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述巴岭米仓山而得名。历史上或称东道(蜀汉三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王仁裕的《玉堂闲话》称其巴岭路、小巴路;元代胡三省在解读《资治通鉴》时,称其大行路、大竹路;清嘉庆《四川通志》记载“山在县北八十里。米仓之南,地名三会,乃剑、阆、巴、蓬、渠、达六郡之冲”(“三会”今不详,或为今巴中之南江)。
④荔枝道:其路名典故可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牧的“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以诗篇描述道路即宋代苏轼的诗句“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在其自注中明确提到“唐天宝中,盖取涪州荔枝,自子午谷路进入”(子午谷为荔枝道的北段陕西境内子午道),直接点出唐代通过荔枝道运送涪州荔枝的史实; 南宋诗人王十朋《诗史堂荔枝歌》“涪陵昔遭妃子污,万颗包羞莫能诉”,诗中“涪陵”为荔枝道南起点(今重庆涪陵),“妃子”直指杨贵妃,暗合唐代通过荔枝道运送涪陵荔枝的典故;南宋地理文献中,王象之《舆地纪胜》首次以“荔枝路”代指该道,并引《洋川志》记载:“杨贵妃嗜生荔枝,治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首次在地理交通概念上提出荔枝路。
⑤嘉陵江水陆道:嘉陵江作为历史上最早的漕运,可追溯到距今四千多年的夏朝之前(《尚书·禹贡》亦有关于潜水漕运的记载),元代称其为“广元汉江水路”(元《析津志· 天下站名》),明代称作“北水路”(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正文
道路因城市而建,城市因道路而兴
历史上的阆中,作为巴蜀要冲、川北重镇、水陆咽喉,一直是出川入蜀的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它是巴蜀地区最早设郡置县,与成都共享巴蜀第一县,曾为巴国都城、秦汉县城、巴西郡城、唐宋州城、明清府城,自公元前314年设郡置县距今已2330多年历史。
阆中城市地位得天独厚,道路交通价值更不可替代,一直发挥着阆中在古代巴蜀地区水陆交通咽喉和川北重镇历史地位和价值作用。
横贯阆中的古蜀道,让阆中这座城市自诞生起就一直延续至今,在巴蜀文明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城市、交通价值作用。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以阆中古城为中心,水陆交会,南北贯通的道路交通以嘉陵江水道、蜀汉古东道、东河水道、米仓古道以及阆剑古驿道为代表的巴蜀古道,地位显赫,价值突出,历史久远,凸显了阆中在古代巴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军事战略重镇和水路交通重要枢纽。
两条重要水路:
一是嘉陵江水道,古称潜水、阆水、渝水、漾水、西汉水等,《尚书·禹贡》“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记载其作为夏朝官方漕运。这条绕城而过的嘉陵江黄金水道,上达广元朝天,下连重庆朝天汇入长江,一直是历史上重要的水运官道,元明清文献史藉中均有明确记载。
二是东河水道,古称东游水,宋熙水,宋江,发源于米仓山,在阆中城东灵山两河口汇入嘉陵江。
三条重要陆路:
一是东道,纵贯阆中南北的“东道”之名最早出自于《三国志·钟会传》,又载名于《梁书·张齐传》“巴西郡居益州之半,又当东道冲要”。
唐《通典》载“阆州居蜀汉之半,又当东道冲要。”宋《太平御览》载“阆中居蜀汉之半,当东道冲要”。“东道”是出川入蜀凿建最早、使用最久、历史上从未变更过的重要官道,清代称其为北大路。
东道:隆山驿-大丰铺段
由成都经三台、盐亭入阆中,北去广元于朝天汇入金牛道,一直是出川入蜀的主道,也是古蜀道“南栈”(又称蜀栈)的主要代表。其驿程路线,由成都至阆中段(包括成都、新都、广汉、中江、盐亭、三台、南部、阆中),阆中至广元段(利阆古道:阆中、苍溪、广元)。
东道:铺垭塘段
东道,曾为明代出川入蜀的唯一官道,清代出川入蜀的重要主道。
二是古米仓道,位于阆中东北面,出阆中东北方向经南江翻越米仓山至汉中的主道。由阆中(文城、博树、老观、千佛)经恩阳入木门古道,过南江翻越米仓山去南郑、汉中。
阆中古城以东(东道与米仓道在阆中交汇区域)
三是阆剑古驿道,又称“皇柏大道”、“翠云廊”,位于阆中西北面,由阆中(江南、枣碧、思依)入剑门蜀道汇金牛道,南去梓潼抵成都,北去昭化抵广元。
阆剑古驿道
唐代摩崖造像(驿道沿途)
元、明、清时期,重要的志书典籍(《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以及明、清《四川通志》《保宁府志》等)在记录保宁府地理形势和区位特征均以“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来概述阆中,全国唯保宁府(阆中)拥有这样的描述。
尤以明朝为代表的全国官道驿路记载,《大明会典》递运所对四川(13府、21州、112县)官道上,四川设有(国家水陆官驿)水马驿141个,另有未记录的地方官驿55个,共196个驿站,较之元代数量大大增加,在全川所新增设的递运所由初设17处,后改设14处递运所。
明代四川排名前三位的府城
其中,成都府1处,重庆府2处,唯保宁府所辖区域设有5处(阆中县五路递运所、苍溪县递运所、柏林递运所、广元县神宣递运所、宁茶递运所),单是“阆中县五路递运所”之名,就足以证明阆中在出川入蜀驿路交通的重要性,更充分反映阆中在四川各路物资汇集的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官修最早的水陆驿路专著,明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颁布的《寰宇通衢》中明确记载,由保宁府锦屏驿至南京龙江驿计有“六十七驿五千九百六十五里”。由保宁府锦屏驿至重庆府朝天驿计有九驿一千四十里。
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与文献中,我们也可以读出关于驿路交通的记载与描述。特别是元代《析津志》、明代《明会要》、《寰宇通衢》、《天下一统路程图记》、《仕商类要》、清代《天下郡国利病书》、雍正《四川通志》和《三省边防备览》等典籍文献,除详细记录元明清时代驿程道路,尤其对当时的蜀道及阆中进行了全面的记录,从中也印证了阆中作为历史上的巴蜀重镇在古蜀道上的城市地位与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古代交通、特别是蜀道研究者,应是必读之书。
巴蜀历史上,没有哪座城市因为一条道路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如此深远,如此长久,也没有哪座城市因为一条道路的人文内涵而显得如此厚重,更没有哪座城市因一条道路对城市地位发挥得如此重要,阆中可谓巴蜀之要、全国堪数。
道路印证了历史,历史延续了道路。
剑门蜀道:翠云廊
如果说剑门蜀道具有世界级的景观价值和视觉冲击力,那么穿越历史、横跨阆中的千年古蜀道以及它的历史遗存则更具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生动的人文内涵。
一部巴蜀史,半部看蜀道;一部蜀道史,半部看阆中
今天,阆中作为古蜀道上珍贵的历史遗存,是蜀道上唯一拥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老观古镇)、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天宫镇天宫院村)的城市。阆中,是蜀道上一座活着的、散发着无限生机的千年古城,作为古蜀道上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典范,它诠释了道路与城市、道路与历史、道路与时代的生动内涵和普遍价值。
一个城市,只有当它肩负起承载文明的重任,才能被赋予超脱客观地理的深厚情感。阆中,无疑就是这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典范,而穿越历史,纵横古今的阆中蜀道遗存,无疑就是这最具巴蜀文明的历史代表,保护好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延续巴蜀历史文脉,让这一珍贵的历史遗存永世传承,永续利用。
汉时期蜀道示意图
作家简介
巴童,四川阆中人,文化学者,自由诗人,长期从事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巴蜀地域文化与蜀道文化研究,积极推动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发展深度融合,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线路和城市历史的活态保护、活化利用与文化传承。
来源 | 南充文旅
战高温保生产 南充工业企业全力迎“烤”稳增长
南充人注意了!国家全面禁用,事关纯牛奶
南充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战高温保进度!阆营高速建设稳步推进
20名!南充一地公开考核招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