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陈丽虹
酷暑午后,东洞庭湖畔的风带着水汽掠过草地,几只麋鹿在湿地低头啃食,鹿角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光泽——围栏外,游客正举着手机记录孩子与小鹿对视的瞬间。这个由旅发大会全新打造的洞庭湖麋鹿苑,正以生态与科普交织的新姿态,成为岳阳“生态风”文旅的新地标。
救助中心的文旅蝶变
洞庭湖麋鹿苑前身为2016年创建的东洞庭湖麋鹿与鸟类救助避难中心。它以麋鹿“野外救助、种群复壮”为核心,构建起“救助—繁育—野化—放归”四位一体保护体系,累计救护麋鹿80余只,实现五代种群繁育,2022年入选“湖南省级研学旅游基地”。
旅发大会的东风让这片403亩的土地迎来蜕变。4000万元投资注入后,五大功能区从图纸变为现实:麋鹿繁育生活区围栏换成通透生态网,救助观察区增设低干扰观测亭,科普研学区玻璃房里,孩子们正围着标本绘制麋鹿图谱。“以前考察需提前申请,现在游客能沿栈道看麋鹿嬉戏。”麋鹿苑主管邓严说,5月22日试营业至7月初,已接待1万多人次,端午当天1300人的客流高峰,让团队看到生态文旅潜力。
蜕变不止于空间。文创馆内,孩子们用树枝拼贴鸟类相框,拓印白鹭图案的帆布袋在风中翻动。“科普馆和文创馆已完工,咖啡馆也将跟进。”邓严指向施工中的玻璃房,未来那里将飘着咖啡香,与湿地鸟鸣形成奇妙共鸣。
生态与科普的双向奔赴
“大家看手环提示,前面是‘点点’家族活动区。”研学导师话音刚落,孩子们手腕上的芯片手环振动,小程序同步弹出明星麋鹿“点点”的救助故事,科技让生态科普有了新载体。
麋鹿数字档案馆里,虚拟投影还原麋鹿“野化放归”全过程;饲料配比实验室中,中学生用天平秤量草料,体验科研日常;“云端鹿苑”屏幕上,保护区实时画面滚动,游客能看见野外麋鹿群的踪迹。“以前觉得保护离得远,现在孩子知道‘不投喂’也是帮忙。”岳阳游客陈女士的话,道出研学价值——试营业以来,本地学校和研学机构预约已排至8月。
联动效应渐显。与鸟语林、江豚湾等景区推出联票后,不少游客将麋鹿苑纳入“生态一日游”。60多岁的武汉游客李大爷说:“上午看江豚,下午看麋鹿,岳阳生态牌打得实。”
从“引流”到“留客”的深耕
午后3时的文创区,手工老师正教游客制作麋鹿冰箱贴。虽因高温客流略减,但工作台前仍坐满人——这是邓严团队的淡季应对之策:用文创体验留住游客。“麋鹿小板凳、福禄双全挂件,这些手作能带走‘生态记忆’。”
长远规划稳步推进:安全护栏加高加固,新增遮阳棚在运输中,夜间“暗夜科考营”热成像仪正调试中。“先扎实建园区,再谈宣传。”邓严很清楚,目前客源多来自旅发大会自然引流,7月底全部竣工后,新媒体推广和研学合作将全面展开。
考察团频繁到访,让潜力被更多人看见。长沙一家文旅公司考察员在笔记中写道:“生态保护与文旅体验平衡做得好,有复制价值。”
其实,洞庭湖麋鹿苑的潜力已在数据中显现:单日1500人承载设计、可容纳千名学子研学的空间、每年12场生态主题活动,以及年接待25万人次、创千万营收的预计,勾勒出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未来。它不仅提供50个生态管护与科普岗位,更犹如绿色心脏,联动周边民宿、农园,形成年产值5000万元的生态经济带。
记者手记《《《《
离开麋鹿苑时,夕阳正给麋鹿的鹿角镀上金边。文创区里,一个孩子举着自己做的鸟类相框奔跑,相框里的树枝来自洞庭湖湿地,拓印的鸟图案是他刚认识的白鹭——这或许是生态文旅最好的模样:不是简单的“看动物”,而是让人与自然的连接,通过一次手作、一段讲解,悄悄生长。
邓严说“先完善再导流”,这话里藏着清醒:旅发大会带来契机,而留住人的,是对生态的敬畏、对体验的用心。当硬件逐步完善,生态保护的初心与文旅运营的细心相遇,这里的故事定能讲得更长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