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英国爵士乐乐手吉尔伯特来到西安。因巡回演出首次来到中国的他,刚走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便被眼前的景象打动:“机场工作人员看到我拖着乐器箱,主动用流利的英语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乘车前往市区的路上,他忍不住拿出手机拍摄:“这座城市好像把历史和现代装进了同一个画框里,太奇妙了。”
吉尔伯特的感叹,道出了许多初到西安的外国游客的共同感受。
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外国游客“说来就来”成为现实,西安街头的“洋面孔”也越来越多,“Travel in Xi'an”的故事也越讲越生动。
历史震撼与现代惊喜
“站在兵马俑坑前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呼吸都停了。”来自加拿大的William谈及来西安旅游时表示很震撼。
William说,他知道西安就是因为兵马俑,可当真正站在一号坑前,望着成千上万排列整齐的陶俑时,还是被历史文明深深击中。“它们的表情各不相同,盔甲的纹路清晰到能看清锻造的痕迹,很难想象没有现代技术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完成这一切的。”
“我在博物馆里待了整整一天。”让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Rebecca印象最深刻的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从青铜器到唐三彩,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故事。特别是那组唐代乐舞俑,姿态生动,让她懂了为什么人们说“西安是唐文化的活化石”。
古老与现代的“无缝衔接”,在大唐不夜城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傍晚灯光点亮整条街道时,身着汉服的演员和游客穿行其间,身旁的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借助VR设备,游客可以探访秦陵地宫,周边是吹风、热感的感官体验……“像是走进了一部精彩的历史电影,同时又能享受到现代的便捷。”William最爱的是街头艺人用古筝弹奏英文歌,“那种文化碰撞的感觉太奇妙了。”
西安人教我说“嫽扎咧”
“西安最打动我的不是景点,而是人。”来自意大利的Luka和同伴是第一次来中国旅行,他反复提起初到西安时的一次经历——手机导航出了错,他在街头急着找目的地,一位晨练的大爷见状,主动上前用手势比划着指路。“他不会说英语,最后怕我找不到,干脆带我走了两个路口。”
这种藏在街巷里的温暖,是外国游客口中的“西安常态”。
William在一家泡馍馆就餐时,老板不仅耐心地教他“掰馍要像黄豆大小”,还送了一小碟糖蒜,“她说‘外国朋友可能吃不惯,但是这个解腻’。”在他看来,这些细节比任何宣传都更能让人感受到城市的友好。
来自德国的Martin则被西安人的“热乎劲儿”深深感染。他在钟楼附近的茶馆喝茶时,旁边的几位西安人主动搭话:“他们问我德国啤酒和西安冰峰哪个好喝,还教我用陕西话说‘干杯’‘嫽扎咧’。”
尽管双方沟通需要依靠翻译软件,但那种“不分国界的热闹”却让Martin觉得格外亲切。
这份温度也藏在服务的细节里。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志愿者用多语种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景区指示牌既有英文翻译,还有卡通示意图;就连街边的便利店,都能找到印着英文说明的西安地图。
Rebecca感慨:“我在很多国家旅行过,很少有城市像西安这样,既守住了自己的文化,又让外国游客觉得自在便利。”
细节里藏着“城市温度”
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入境大厅,高效便捷的通关流程为国际游客敞开了畅游之门。仅需几步简单操作,便能快速完成通关手续,而换取现金、注册电子支付账号等配套服务也同样便利,让旅程从一开始就轻松顺畅。
“我原本特意带了不少现金,结果发现这里的电子支付实在太方便了。”Martin 举起手机,屏幕上显示着支付宝的付款界面。
目前西安已全面支持入境游客在景区、酒店、餐饮、出行等多个场景,通过刷卡、扫码和现金等多种方式进行支付。在扫码支付方面,“外卡内绑”和“外包内用”两种创新方案,让入境游客的消费体验与本地居民一样简单便捷。
在钟楼周边的街巷里漫步是Martin 最爱做的事。在街边小店中选购纪念品时,他原本还担心语言不通会影响结账,却发现店员能用简单英语沟通,收银台不仅支持国际信用卡,也能直接使用电子支付。“就连路边卖饮品的小摊,都能扫码支付,太方便了。”他感慨道。
Martin表示,在国外的艺术课上,他常听教授提起西安深厚的历史底蕴,本以为这座城市满是古老的印记,亲身到访后才发现,它还藏着如此现代化的一面。
同样对西安赞不绝口的还有 Rebecca。“丝滑”的入境过程让她一踏上这片土地就倍感轻松。而后续的旅程——无论是逛景点、买特产,还是体验当地小吃,也都毫无阻碍。
“哪怕是在不起眼的街道,商家们也都很熟悉如何接待国际游客。即便偶尔遇到语言障碍,他们也会立刻打开手机里的翻译软件沟通,还会热情地推荐更适合我的商品。”Rebecca表示。
西安对国际游客的贴心,更藏在无数细节里。
西安城墙景区提供境外来陕人员消费场景支付指南手册,增强外国游客的游玩体验;大唐不夜城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内的支付服务咨询中心为外国游客提供货币兑换、外卡取现、零钞兑换、协助下载移动支付及各类支付服务使用宣传等服务;剧场入口、票务中心等位置摆放多语种宣传折页,涵盖英语、日语、韩语等版本,详细介绍演出剧目背景、主创团队及剧情梗概,让外国观众提前熟悉演出故事;部分酒店通过数字化服务优化体验,提供房内设备智能控制、多语言界面导览等,满足外国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从消费场景的顺畅便捷,到景区游览的贴心指引,从文化演艺的细致服务,再到酒店住宿的人性关怀…… 这些人性化的旅游体验,正持续为西安的“入境游”加分。
每样纪念品都有“西安味”
“你看这个!”Rebecca指着背包上挂着的肉夹馍玩偶“绒馍馍”说,“我觉得它就是西安的‘美食代言人’。”
这是她在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上一眼相中的:“除了可爱,它能让我想起我最喜欢的西安小吃肉夹馍。”Rebecca翻阅着手机相册,“外皮酥脆,肉汁充盈,那香味现在想起来还会流口水,和汉堡完全是两种风味。”
William除了买冰箱贴,还挑了套兵马俑造型的书签:“送给朋友时,我可以告诉他们,这是2000多年前的‘中国士兵’,现在成了陪伴读书的小伙伴。”
西安的文创产品,也成为传递文化的“使者”。
兵马俑文创店里,既有按比例缩小的陶俑模型,也有印着兵马俑图案的T恤、笔记本;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创区里,唐代乐舞俑造型的钥匙扣、唐三彩纹样的丝巾,都是抢手货。
“这些不只是纪念品,更是能让人看得懂的文化符号。”Martin说,他买了幅以钟楼为主题的剪纸,“用最简单的线条勾勒出西安地标,非常有特色。”
对于外国游客而言,购物也有趣事。
Luka在北院门回坊风情街买手工艺品时,第一次体验了“砍价”的乐趣:“讨价还价像场小游戏,最后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东西,特别有成就感。”他笑着分享秘诀:“先夸商品好,再说说‘预算有限’,老板们总会笑着让步。”
对外国游客来说,这些纪念品里藏着一段段西安旅游记忆。Luka打算把买的丝绸围巾送给母亲:“我会告诉她,这是来自古丝绸之路起点的礼物,上面的花纹是唐代的图案。”Rebecca则购买了4个“绒馍馍”玩偶准备回国后分给朋友们:“想让他们通过这个小物件,感受到西安美食的魅力。”
“西安,下次再见”
不同外国游客心中有不同的“西安必打卡地”。Martin最推荐钟楼:“它不只是西安的地标,更是城市的‘心脏’。站在钟楼上往下看,现代车流与古老城墙交汇,那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太奇妙了。”
Luka则建议一定要体验城墙骑行:“骑着自行车绕城墙走一段,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古老轮廓里藏着的现代活力。”
美食是所有人的“共同推荐”。肉夹馍、牛羊肉泡馍、裤带面、冰峰汽水……这些西安特色美食成了外国游客口中的“味觉惊喜”。
“我以前以为中国菜只有川菜和粤菜,没想到西安的美食这么有特色。”William说自己最爱泡馍,“掰馍的过程像场仪式。”Luka则推荐尝试街头小吃:“无论是烤串还是甑糕,都是好吃又实在。”
还有那些未能尽兴体验的片段,则成了外国游客们对下一次西安之旅的期待。
此次来西安,Luka听闻《长恨歌》《驼铃传奇》等实景演出的信息,他略带遗憾:“下次来一定要补上。看看唐代的爱情故事是什么样的。”而Rebecca则惦记着体验汉服,她说:“街上好多人穿着汉服拍照,很漂亮。下次我也要穿上汉服去大雁塔。”
当被问及用几个词形容西安时,外国友人们的答案相似又各有侧重。William说“历史悠久、现代、热闹”;Martin选了“印象深刻、友好、好客”;Luka则用“新鲜、温暖、善良”。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西安口岸入境外国人超13.5万人次,同比增长124%。入境游客总花费41.38亿元,同比增长46.76%。
来源:三秦都市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