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沿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结束了。
科举制度取消了,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改变,如那原来承担科举教育场所的地方文庙也就失去了功能作用,从此渐渐的被边缘化,被改作他用。
据统计,科举制度结束之时,广西境内还有文庙84座(不含钦北防),但随着教育制度改变,“废科举,办新学”的历史浪潮下,这些文庙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加上时代种种变革,各地的文庙被占用是常态,被拆除是常理,被破坏是常见。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西地界上的文庙能见到建筑遗存的也就剩下二十余座了(包括钦北防)。
这二十几座文庙中,基本完整的只有两座(恭城文庙和武宣文庙),还有十几座则剩下局部建筑可以辨认,其他的则只是留下一些传说,一点点不怎么明晰的建筑石构件,更多的是基本消失于无形了。
在消失的那几十座广西文庙里,有一座曾经就在今天的百色城里,叫百色文庙。
按历史故事讲,有记载的,在封建时代广西最早建设的是始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的灌阳文庙,而最后建设的,就是这座也已经消失了的,始建于光绪七年(1881年)的百色文庙。
有意思的是,最早的灌阳文庙,虽然也历经数次拆建,最后依然有一座清代建设的大成殿遗存,而最晚的百色文庙,也就剩下几张故纸堆里的几行字了,早已被世人遗忘。
那百色文庙为何“有幸”成为广西地界开建的最后一座文庙,又为何消失的呢?
这就是百色的人文故事了。
百色文庙这么晚才开始建设,其实是由于“百色”成为正式行政建置的时间比较晚,行政等级地位比较低。直到清雍正七年(1729年),当时的田州降级,改由思恩府管辖,为了管理地方,在地方设厅制(清代一种行政区域管理制度),思恩府安排一个思恩府理苗同知到今天百色,当时只是一个圩埠,叫剥色埠。
通俗白话的讲,就是思恩府派一位副职到这里设点常驻办公,为了更好的管理这里,就把这里的行政地位设高,设为百色厅,并依此开始建城。这个“厅”,行政地位来说,实际上比县低一级,又比镇高一点,方方面面还是受田州,思恩府管理。
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田州彻底的改土归流,百色厅又远离思恩府(驻地武缘,今武鸣),所以,百色厅改为直隶厅(省直辖)。
作为一个直隶厅,行政地位上就和普通的州县是一个等级了,作为一个独立的“县级”行政,很多事情就要自理了,各种行政机构,单位就进驻了,于是,首任直隶厅同知杨廷璵就建议,按正式州县城的建设,开始在百色厅城内建设相关的机构建筑,其中就包括文庙和考棚。
但是地方方兴,行政刚置,一个正式县城的建设要建的工程很多,如各种署衙,各种官庙,自然有些就安排不过来,资金也有限。安排不过来,那有些事情就不方便了。其他不说,就说科举教育,就说以前百色厅的学子要学习,参加科举考试,如院试,县试,府试都得去思恩府考,如今行政地位提高了,那就可以自己设点考试了,起码县试可以在本地考了。
百色厅同知杨廷璵,泗城府知府陈善均就挑急的场所建,他先把考棚建起来,一是方便本地的考生,二也是方便新到任的教育方面的官员办公,如学正,教授之类有个落脚之处,而其他的相关项目则推后,慢慢计划。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新任同知陈如金到任,他带头捐资,专项专用开建文庙,在镇署东(今征兵办,原军区司令部),占地深四十二丈一尺,宽八丈一尺,按文庙的建设规范,建设百色文庙。
同样的,集资有限,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前几任百色厅同知持续的努力,百色文庙也只建成主体大成殿,棂星门,东西庑,泮池,义路等等,还差乡贤祠,名宦祠,明伦堂没有建起来。
再后来,时代的动荡,继任的百色厅同知也没有精力,也没有用心去管理地方建设,最后百色文庙也就一直保持着大概的没有彻底完工的格局,将就的用着,但没用几年,就迎来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他就成为了一座封建科举时代,广西最后一座建设,并且也没有彻底完工的文庙。
就在科举制度废除的当年,这座没进行过几次孔子祭礼的文庙,在“废科举,办学堂”新潮影响下,开办为百色厅立两等小学堂(今百色一小前身),这也是百色开办近现代学堂的开始,次年搬到考棚,即今天百色中学处。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百色厅女子初等小学在文庙处创办(百色二小前身)。
后来,几经拆改,在解放后,成为了军分区所在,功能改变,建筑也就更新,最后就拆了不再改,随着一代代人的远去,百色文庙就成为了历史尘烟,在百色地界上消失了,不为人知了。
只有一些当地早期的本地历史研究者,才留下了一些曾经的文庙记忆。而作为外地历史爱好者的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也就只能查到这些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