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公开征求意见、127条民意直达文稿、41%采纳率,《安顺市一流旅游城市建设促进条例》应运而生。
8月1日省十四届人大第十八次常务委员会全票通过《安顺市一流旅游城市建设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文八章五十条、六千多字,条条聚焦“城区—景区交通与旅游基础设施、餐饮与酒店、淡季与旺季的业态建设、管理、服务等民生民利堵点、痛点。当《条例》第一行写下“国际山地瀑乡、屯堡文化传承、21℃避暑天堂”时,一流旅游城市安顺的城市IP品牌力、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已交由地方性法规守护。2025年9月1日,《条例》将正式生效施行,五十条“硬规矩”把党委决策、政府举措,市场活力和市民期待,织成一张便民、利民、亲民、惠民的“法治网”。
“在立法过程中,《条例》站在国际视野、文化铸魂的高地,将推动游客从匆匆观景向多维度悠悠康养、旅居、度假转型。”安顺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张纯河介绍,《条例》依托安顺特色,围绕“自然奇景资源、国内外客源、一流服务”三大要素,聚焦“吃、住、行、游、购、娱”,明确了安顺市人民政府应当统筹推动重点旅游资源整合,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打造六条特色旅游带,推动安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黄果树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通讯员 张加林 摄(贵州图片库发)
总则:城市IP法定化
《条例》第一条将“打造国际知名的山地瀑乡生态旅游目的地、屯堡文化旅游目的地、避暑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写进立法目的;第四条把“旅游综合协调机制”从文件口号升格为政府法定职责;第六条把“诚信友善、文明和谐”确立为全体市民的法定义务,让“安顺一流旅游城市拓展使命”从愿景希望变成一流服务的法规,进一步规范和落实。
当“国际山地瀑乡、屯堡文化传承、21℃避暑天堂”第一次用《条例》锁定,安顺便向世界亮出三张王牌。《条例》不再抽象,而是将“绿水青山养眼、瀑布负氧养心、屯堡古韵养颜、21℃气候养肺”的康养密码嵌入立法目的,让条文自带温度。与之配套的“景城共建、主客共享”原则,把政府、市场、市民、游客四方凝聚起来:政府职责由倡导变为法定,“九龙治水”成为协同作战;市场主体由被动审批变为制度呵护;市民由旁观者变为共建者;游客由消费者变为共享者。
空间布局:六条彩带串起一座城
《条例》第七条、第八条明确“发挥黄果树大瀑布龙头带动作用”;第十条用法律坐标锁定喀斯特风光、屯堡文化、红色文化、避暑康养、乡村旅游、文旅体新型六条特色旅游带;第十一条把“城区即景区”纳入风貌管控刚性约束,任何古城、古镇开发必须“保护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
黄果树从“孤岛”变“磁场”,独自美丽“变”磁场辐射,六条特色旅游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喀斯特带画地球年轮;屯堡带留600年明韵;红色带串起精神步道;避暑带把21℃做成可买卖的“气候商品”;乡村带让蜂糖李、金刺梨、红芯红薯成为田间伴手礼;文旅体新带以低空跳伞刷新山地玩法。中心城区同步“客厅化”,古城、虹山湖、贯城河、娄湖升级为“城市会客厅”,街头巷尾,都“可阅读、可拍照”。
资源保护:筑牢山水生态底线,沉淀文化传承
《条例》第十二条要求建立“旅游资源档案和动态更新机制”,并适时向社会公布;第十三条、第十四条把“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列为旅游项目的前置硬杠杠;第十五条授权“非遗可依法开发文创产品”,让地戏、蜡染、花灯戏在“保护优先”轨道上“文化变现”。
资源普查升级为“可体验、可转化”的动态画像;生态项目先交“环境考卷”。文化资源走“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双向车道:地戏可拍沉浸式剧本杀,蜡染可飞巴黎时装周,但基因原真性不可失守。
平坝天台山远眺。(平坝区文体广电旅游局供图)
基础设施:快进慢游休闲娱乐
《条例》第十六条、第十七条明确“通往景区交通项目优先安排”,同步建设房车营地、骑行专线、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第十八条将旅游集散中心、母婴室、第三卫生间纳入城乡统一配套;第二十三条把景区、车站、商业中心的无障碍设施与主体工程“五同步”,轮椅和婴儿车从此不被风景拒绝,自成风景。
“快进”把高铁站、机场、高速口变成景区前厅;“慢游”绿道、栈道、跑道统一多语种标识、智慧驿站。中心城区机关停车场、厕所周末免费开放,校园文体设施假期共享,公共资源变身景区外延。
产业融合:流量变留量
《条例》第二十七条把“夜游安顺”写进法条,鼓励景区开放夜游光影系统;第二十八条设立“安顺味道”专款,支持行业协会制定美食推荐目录、举办美食节赛;第二十九条要求高速服务区、旅游驿站设立关岭牛、蜂糖李等农特产品专柜,实现“卖产品”与“卖体验”双赢互动。
《条例》用“乘法思维”做产业:夜游光影让瀑布24小时营业,屯堡菜系、民族汤锅变身“安顺味道”美食地图,蜂糖李、关岭牛等等在高速服务区开专柜“卖体验”。文化、体育、科技被拉进旅游朋友圈——航空小镇可以跳伞研学,桥旅融合可以低空飞行,三线遗址可以拍工业风大片。政府不再“撒胡椒面”,而是设立“旅游专项资金+社会资本+绿色金融”多元投融资池,让企业敢投、能投、愿投。
服务优化:一机在手,一呼即应
《条例》第三十四条授权市政府建设“智慧文旅综合服务云平台”,实时推送客流、票务、求助、投诉信息;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要求金融机构、交通枢纽提供多元支付和“旅游直通车”接驳;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把机关停车场、学校文体设施假期免费开放写进法规,并建立12345热线接诉即办和先行赔付制度,实现“30分钟响应、24小时结案”。
“智慧文旅一码通”把票务、交通、气象、客流、求助、投诉装进一部手机,实时告诉游客“今天哪条瀑布人少、哪条道路不堵”。入境游客可用数字人民币、刷卡、扫码“零障碍”支付;12345热线接诉即办,县区先赔后调,30分钟响应、24小时结案。旅游志愿者持证上岗,提供多语种讲解、紧急救援、文明劝导,把“软服务”做成城市品牌。
保障措施:让市场敢投、人才愿来、游客放心
《条例》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设立旅游重点项目用地“绿色通道”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第四十六条建立“一流旅游城市建设咨询专家库”,高校可设旅游学科,引进人才在居住、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便利;第四十八条探索设立旅游纠纷先行赔付金,构建“投诉—调解—赔付”闭环。
旅游重点项目用地指标“绿色通道”、配套水电气网“同城同价”、高端人才“拎包入住”……《条例》用制度托底市场信心。最硬核的是先行赔付制度:游客遇到欺客宰客,政府先垫钱,再向企业追偿,真正实现“放心游”。同时,建立“条例+清单+项目库”闭环执行链,市县两级年度考核、人大专项督查、媒体社会监督同步跟进,让条文变项目、项目变体验、体验变口碑。
五十条法规把安顺的山水、文化、气候优势量化为服务、保障、维护与可执行、可追责的制度红利。9月1日起,这部全省首创,全国第二家制定(第一家系河北秦皇岛市制定的《秦皇岛市国际一流旅游城市促进条例》),带着瀑布水汽、屯堡古韵、蜡染芬芳的《条例》将正式施行。它不只是安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法”,更是向世界礼送的制度名片: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如何把绿水青山量化为幸福指数,如何让一座西部小城在全球旅游版图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安顺这张“法治名片”将伴随每一位游客的21℃清风,幸福满满,见证一座西部小城的世界级蝶变,奔向一流。
制定过程
2024年12月,安顺市人大常委会部署《安顺市一流旅游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的起草工作,决定委托贵州大学专家团队承担《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经过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起草团队2025年1月中旬提交草案初稿,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多次组织起草团队和咨询专家对草案初稿论证修改。
2025年4月29日,安顺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为加强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安顺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通过安顺人大网和微信公众号、安顺日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积极组织市直单位、县(区)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召开修改论证会。
2025年5月26日,安顺市人大常委会组织53名省内外文旅专家召开修改论证会。安顺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根据专家意见对草案进行多次修改后,并请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草案进行了公平竞争审查。
2025年6月12日,安顺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对《条例》进行统一审议。
2025年6月23日,安顺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再次审议《条例》草案,表决通过后决定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
2025年8月1日,贵州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批准《安顺市一流旅游城市建设促进条例》,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建言献策
张雯(镇宁自治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让“头回客”变“回头客”
《条例》把“打造国际知名的山地瀑乡生态旅游目的地、屯堡文化旅游目的地、避暑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作为建设一流旅游城市的目标,要求整合重点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推动“喀斯特风光、地方特色文化体验、红色文化、避暑康养旅居、乡村旅游、文旅体新型”等特色旅游带建设,为镇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红利。《条例》的施行,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今后安顺旅游产业的发展:产业布局更精准、部门联动更高效、文旅执法更有力,为镇宁打造“黄果树世界级旅游景区综合服务城市”奠定了法治基础。
下一步,镇宁将全面贯彻落实《条例》内容,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借势安顺“21℃的城市”IP,提升“甜蜜镇宁”文旅品牌影响力,推进全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大行业自律和从业人员培训,推出镇宁特色餐饮、住宿、文创品牌,发挥镇宁探索建立的“涉旅投诉24小时接诉即办快速处理机制”,持续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全力让“头回客”变“回头客”。
郑霞(安顺市平坝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提出准确方向 作出明确规划
《条例》整合了安顺本土旅游行业实践经验,是通过深刻贴合安顺本土特色和本土优势有的放矢抽象形成的优秀法治结晶。“礼失而求诸野”,法治是因势利导的动态过程,则必强调本土法治实践对理论的决定和检验作用。
《条例》依据安顺本土独有旅游资源细致规定了安顺市人民政府以及各县区人民政府今后的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以21摄氏度城市气候、高浓度负氧离子等为依托的避暑康养旅居带,其高度符合安顺本土的自然资源风貌、文化民族特色和独有历史沿革,为安顺市平坝区文体广电旅游局今后深挖屯堡文化,打造“军屯、民屯、商屯、屯堡美食”等体验街区,推进天龙古镇夜游项目,精耕三线文化,完善黎阳记忆三线主题餐厅,打造以三线旧址、航空科普、VR体验为特色的航空体验旅游产品,推动河流谋划大坡林场森林康养项目、斯拉河温泉度假项目等提出了准确方向、作出了明确规划,给出了正确指引。
王华(安顺市人大立法咨询专家):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作为全程参 与《条例》起草的立法咨询专家,我深刻感受到这部法规是一次“顶天立地”与“量体裁衣”兼具的立法实践。调研发现,安顺旅游长期受困于“九龙治水”、门票依赖、保护开发矛盾三大顽疾。《条例》直击痛点:建立旅游主管部门统筹、20余个部门联动的协调机制;首创“生态承载力预警+开发红线管控”体系;推出旅游纠纷先行赔付制度。
特色是生命力。《条例》紧扣喀斯特风光与屯堡文化两大核心:空间上规划“六大特色旅游带”,把散珠串链;文化上规定非遗保护传承、沉浸式体验,让古城“活起来”;惠民上首创机关单位节假日免费开放停车场、厕所,游客市民共享红利。
立法还坚持前瞻与实操并重:既对标“世界级景区”布局智慧文旅云、多语种服务,又逐条明确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对接平台,并引入12345 热线与信用惩戒体系。这部带着露珠、沾泥土的法规,将成为安顺旅游高质量发展最坚实法治保障。
杨云蕾(贵州联通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副主任):让法规从纸面走进旅程
作为律师兼安顺人,我全程参与《条例》打磨,深感其像一本“明白账”,把权责、时限、标准写得清清楚楚,让政府、企业、游客三方都有据可依。复盘条文,我挑出十大亮点:
1.“景城共建”入法,强化城区的旅游功能和文化赋能,发挥景区的带动作用;2.六条特色旅游带,把山水、屯堡、红色、康养、乡村、工业遗产串珠成链;3.旅游纠纷先行赔付,维权耗时从“月”缩至“天”;4.信用联合惩戒,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宰客”寸步难行;5.机关设施假日共享,免费停车、如厕,盘活闲置公产;6.无障碍强制规范,老幼残障皆可畅游黄果树;7.“快进慢游”交通,机场高铁直达景区,租车房车无缝衔接;8.夜游经济专章,留住游客过夜,升级“时空经济”;9. 多语种服务、国际支付,对标国际旅游标准;10.智慧文旅“一码通”,官方数据秒级更新,一部手机游安顺。
这些条款既具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真正让法规从纸面走进旅程。
白波(安顺市人大立法咨询专家、安顺学院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在贵州开启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新篇章之际,《条例》的发布可谓恰逢其时。作为起草参与者和见证者,我用“三个充分”概括体会:
一是充分体现立法精神。起草历经“五阶段”——广泛调研、大胆设计、小心求证、逐级审阅、定稿发布。
二是全文贯穿“促进”理念。八章五十条中罕见处罚,代之以“市人民政府应当”“主管部门应当”等职责条款,把规划引导、资源保护、服务优化、市场繁荣作为主线,如鼓励设立先行赔付金,彰显服务型立法温度。
三是实现资源、市场、服务三重整合。资源端——黄果树、屯堡、红色等多元禀赋被统筹保护开发;市场端——文旅体农商跨界融合,产品供给升级;服务端——交通、住宿、标识、智慧平台等细节一次到位,塑造暖心、舒心、放心的国际旅游形象。
《条例》以法治为安顺旅游注入可持续动能,也为贵州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贡献“安顺方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光平
编辑 何琴
二审 张谌
三审 范良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