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雄安城市计算中心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城市大脑”的运行情况。 河北日报记者 刘光昱摄
7月26日,北京市民刘凯一家趁周末,自驾来雄安新区游玩。车子保持40公里时速行驶在容东片区道路上,令刘凯感到神奇的是,连续7个路口的信号灯依次变绿,他一路畅通无阻到达目的地。“交通信号灯非常善解人意,一路开‘绿灯’。”刘凯笑着说。
实际上,交通信号灯之所以“善解人意”,是因为雄安城市计算中心这个“城市大脑”。通过安装在道路两侧的智慧灯杆及灯杆上的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设备,“城市大脑”可以实时获取道路情况、车流量等数据并进行智能分析,为车辆设置“绿波带”,让司机能够“一路绿灯”,体验不堵车的畅快。
交通“不堵车”,是雄安新区在建设现代化未来之城过程中打造的一个智慧场景。
雄安新区在规划阶段,便提出了地下一座城、地上一座城、云上一座城的建设理念,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则是为建设智慧城市、打造“云上雄安”提供重要支撑的“城市大脑”,它为整个数字孪生城市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监管一张网、城市治理一盘棋”。
通过无数感知终端织就的万物互联网络,“城市大脑”能够“看清”城市的方方面面,赋能城市高质量建设和现代化管理。
8月1日,走进“城市大脑”,记者的目光被数字城市运营示范平台吸引。大屏幕上出现某片区地下管廊的实时监控画面,当讲解员吴珍珍用手点击“巡检”按钮后,与地下管廊相对应的数字化建模跳出来,画面显示管廊内设备自动向前移动巡检的全过程,管廊内部的流量、水压、温度、湿度等实时监测数值跃然眼前。“通过安装在管廊上的传感器,各项数据实时回传至平台,可以实现数字巡检。”吴珍珍介绍。
城市的核心在于人。在雄安,各个小区接入了智慧网络,并与“城市大脑”联通,使得社区服务更精准、高效、有温度。
吴珍珍点击按钮,记者看到屏幕上出现容东片区桃李苑小区的实时监控画面,楼栋的3D数字模型、电梯运行情况等一目了然。
“依托‘城市大脑’,这些数据能发挥很大作用。”雄安云网科技有限公司信息系统部网络主管李南介绍,比如“多表集抄”系统,可以实时采集居民的用水、用电、用气等数据并回传到云平台,通过智能算法模型,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并发出提醒。例如,独居老人如果长时间没有用水数据,系统会自动生成预警事件派单到社区,由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查看独居老人是否需要帮助,从而避免独居老人发生意外无人知晓等情况发生。
城市环境的整洁是市民美好生活的基础。垃圾桶满溢、清理不及时这类“小事”,往往影响居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面貌,而“城市大脑”可以轻松破解这一难题。通过部署在道路和社区的摄像头,“城市大脑”能自动识别垃圾满溢等问题,并在系统中生成待办事项,按区域派发给相应操作人员去处理。从系统识别问题、生成待办事项,到操作人员完成垃圾清理,往往只需10分钟左右。
“通过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我们按1∶1比例构建‘云上雄安’,融合空天地一体化数据,实现建筑、道路、管线的数字复刻。”李南告诉记者,现实城市中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根管道,都会在云端形成与之孪生的数字化模型。而“城市大脑”则以日处理数据超200亿条的超级能力,构建了现代化、网络化、可视化的智慧城市决策中枢,极大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效率。
目前,雄安新区新建片区应用的环境监测传感器、水务流量计、能源表具等终端设备达45万个,视频终端达4万路,雷达设备超700台……在这些设备的作用下,无论是灯杆、道路、车辆,还是社区、学校、地下管廊,都已融入万物互联的智慧之网。在这张网上,数据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大脑”,经过计算和分析后,一个又一个指令发出,一个又一个智能场景落地,使得整座城市的运转更加聪明,也让雄安的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安全、舒适、智慧的现代化城市生活。(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康晓博 河北日报记者 刘光昱)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