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报 》( 2025年08月13日 第 11 版)
□郭新亚
2025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新一批10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公布,“河南省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列其中。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郑州市东北郊大河村西南,是为保护大河村遗址而建的一处史前遗址博物馆。大河村遗址文化堆积最厚处达12.5米,从下至上可划分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和商文化四个连续发展的时期,存续时间长达3500年,年代跨度之大、使用时间之长、文化序列之完整连续,国内外均属罕见。
参观完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会不自觉涌现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我们”。从大河村世代生活的村民,再到沿黄河出现的星河灿烂的仰韶文化遗址群,再到依河而兴的人类文明,“我们”是范围不断扩大的共同体,从共享一种生活方式开始,到共享一种生态文明,再到共享这个蓝色星球,我们都是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大河儿女”。
“我们”的故事,从6000年前大河村人的日常生活开始。
博物馆里有个“仰韶印象”展厅,综合运用场景塑形、接景、幻影成像、数码灯效等技术,生动再现大河村人捕捞、渔猎和烧造陶器等场景。有个画面是,在几间茅草屋围合成的空地上,有人坐着用手拍打加工东西,有人背着木桩行走,还有一个老人弯腰走过,远处孩子无忧无虑地奔跑打闹。他们的生活节奏缓慢,宁静而自然。陶器烧造区,两个人在一个有窗户的房间内做彩陶盆,阳光透过窗户打在他们身上,一个人弯腰修坯,眼睛离陶坯很近,神情专注,一个人在陶坯上修饰彩绘,这就是原始的匠人吧,匠人匠心,不管窗外时光流逝,他们只顾忙着手里的活儿。
那时的生活,也不乏重大时刻的满满仪式感。博物馆临近出口处,安放着镇馆之宝——彩陶双连壶,它独占一处50余平方米的展厅,独享一面文化墙。
彩陶双连壶在1972年出土于大河村遗址1号房址,处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4800年),之前藏于河南博物院,现在回到老家大河村遗址。该壶高20.1厘米,宽23.5厘米,单壶底径5厘米,泥质红陶,红衣黑彩,器表布满平行线条图案。两壶并连,腹部相连处有一圆孔相通,壶两侧各附一耳,圆腹平底。该壶背后主题文化墙上,描绘着两个部落首领同举此壶、周围的人载歌载舞、部落结盟的场景。文化墙两侧,光影浮现着“大河上下、和合共生”“血脉相承、合卺之欢”“双壶映史、合璧流光”字样。
彩陶双连壶不只是饮酒器皿,也不只是艺术品,它是一种礼器,体现远古时期部落之间通过结盟、通婚,来凝聚共识、团结一心。静静地靠近它、观看它,仿佛能够穿越数千年时光,感受到当时两位部落首领伸出粗壮有力的手紧握此壶,眼神庄重而充满力量。
博物馆出入口对面的黄河文化主题墙上,蓝色的大河蜿蜒而来,虽为蓝色,但它却是黄河,为黄土地送来了生命之水。一条条蓝色支脉,像大树主干上的枝杈,舒展在文化墙的“黄土地”上,一个个早期人类活动遗址星罗棋布,6800—6300年前的半坡遗址、6500—6000年前的史家遗址、6000—4500年前的庙底沟遗址、7000—5000年前的仰韶村遗址、5300—4500年前的双槐树遗址、6800—3500年前的大河村遗址……这些遗址,何尝不是在组成一个更大的“大河村”?他们是一个个沿河而居、依水而建的大家庭,是共同谱写华夏文明曙光的大家庭。
大河村遗址向北10公里处,是静静流淌的黄河,像一位母亲,看着中华文明在她的怀抱里成长壮大,看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传承至今,也看着中华文明在当下复兴、崛起,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我们这颗蓝色星球最早的文明形态,都是依河而兴的“大河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之间的两河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以及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四大文明都是大河文明。大河,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和便利的灌溉,催生出早期农业,引发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农业革命。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第一厅的一个巨大屏幕上,展开的世界地图上跃然出现文字“北纬30度,以‘地球脐带’之名,孕育大河文明恢弘史诗”。这个北纬30度的“地球脐带”,通过大河,为人类文明输送着营养、能量。
大河,是人类文明的母亲河。在这个蓝色星球上,全人类都是大河滋养下的命运共同体。大河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需要倍加珍惜、倍加呵护的自然生态!
走出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一路之隔,就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文明。这就是我们的文明,在历史传承中延续。这就是我们的故事,在凝聚力量中继续创造精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