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朱璐露/文 代维/图
当暮色为常德河街披上流光溢彩的外衣,擂钵的撞击声、丝弦的悠扬曲调便与游人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穿紫河风光带上游人如织,常德河街、德国小镇与白马湖文化公园在璀璨灯火中连成一体,构成常德夜间最动人的风景。
常德河街夜景
自常德河街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以来,便成为常德夜间经济的闪亮名片,也成为了市民和游客的休闲好去处。
多业态融合,破解同质化难题
常德河街位于常德市区东部,是以老常德时期沅江边上的河街为原型打造,集旅游、商业、文化、历史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街区。但与其他仿古街区不同,常德河街在业态布局上做足了文章。
为解决“千街一面”的行业通病,管理方创新消费场景,采取平衡业态发展、丰富非遗活动、营造街区文化氛围等措施。从“旗袍女子走河街”到非遗展示会,再到中秋钵子宴,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持续为街区注入新活力。
漫步青石板上,街道两边精致小巧的庭院餐饮业态,成为破解同质化的关键棋子。小院内,炭炉煨着桃源红茶,竹架上悬垂手作艾草香包,游客围坐一桌,品尝地道常德美食,耳边传来常德丝弦悠扬的曲调,这种“美食+非遗”的融合模式,已成为年轻人打卡的新时尚。
常德河街游人如织
沉浸式演艺,活化历史文化
夜幕降临,《常德往事》实景演出,成为激活常德河街历史文化资源的“金钥匙”。
“如果满分是100分,我们给出的分数是99分,少给一分是怕你们骄傲。”来自广州和长沙的游客在观看演出后如此评价。5月18日,《常德往事》经过12天的紧张调整后惊艳回归,从剧本叙事结构、舞美科技融合和互动体验环节三大板块进行全面升级。观众乘船溯游、穿街入巷,在移步换景中亲历常德河街的百年变迁。
当《常德往事》的船工号子在穿紫河响起,Superchao酒吧的露台成为最佳观景点。观众无需购票入场,即可隔水观赏水岸动态舞台的刀光剑影。这种“场外联动”使演艺辐射面扩大,
互动式演艺拉近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一位广州游客感叹:“上一秒喝着精酿听Rap,下一秒丝弦声起穿越百年,这种混搭太‘常德’了!”
市民观看《常德往事》实景演出
非遗新表达,传统焕发现代活力
在鸳鸯走马楼,非遗正以时尚面孔拥抱现代游客。节假日期间,这里上演的节目令人目不暇接。常德丝弦经典曲目《常德是个好地方》以典雅唱词和优美曲调令观众陶醉;常德高腔曲目《薛平贵与王宝钏》则凭借扎实唱功和跌宕剧情赢得满堂喝彩。长沙游客观后赞叹:“常德高腔演出精彩,很有地方特色。”
同时,非遗美食成为激活夜间消费的重要引擎。在米粉店内,特设传统米粉文化展示区,陈列木榨、石磨等历史工具,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领略常德饮食文化。据商家介绍,高峰期,该店每天能售出超过2000碗米粉。安小卤河街店则以“国企搭台、民企唱戏”的创新模式,将安乡酱卤文化传播得更远,让消费者深入了解酱卤产业背后的故事。而擂茶作为“常德味道”的代表,在鸳鸯走马楼非遗艺术馆也得到全新演绎。
在麻阳街非遗区,麻质画院成为游客沉浸式体验的“第一站”。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健鹰的展馆内,游客可亲手在麻布上绘制沅江山水,一幅幅兼具传统技法和现代审美的作品,成为常德河街最独特的伴手礼。
游客搭乘穿紫河上的游船夜游
华灯初上,穿紫河上的游船划开粼粼波光,《常德往事》的演员们在船头唱起粗犷的船工号子。常德河街的夜晚,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照亮了城市夜经济的新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