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州新青年
您身边触手可及的朋友圈
中共达州市委
关于以巴山大峡谷八台山
深度融合发展为引领做大做强
文化旅游业的决定
(2025年7月9日
中国共产党达州市第五届委员会
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达州市委五届十次全体会议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就以巴山大峡谷八台山深度融合发展为引领、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定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和旅游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文旅产业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并作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重要指示。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赋予达州文旅融合发展新使命、新机遇。
达州文旅资源丰富,是大巴山腹心地、巴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重要承载地。近年来,市委聚力拼经济搞建设,全市经济总量即将迈上3000亿台阶、进入“双高铁”时代,为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赢得了广阔空间。全市上下必须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摆在重振巴渠雄风、重塑大市荣光更加突出的位置,抢抓机遇、追赶超越,加快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达州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达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以巴山大峡谷八台山深度融合发展为引领,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以文博游、康养度假游、红色游、工业游、乡村游、赛事演艺游“六游”业态为着力重点,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推进品牌、业态、服务和体制机制融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加快建设区域旅游中心城市。
达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27年,巴山大峡谷八台山深度融合发展取得标志性成果,全市文化和旅游规模以上(限额以上)企业达到380家(户)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旅游总花费分别达到150亿元、1000亿元左右。到2030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零突破”,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文旅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消费动能更加充沛,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文旅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集中力量打响“巴风賨韵·安逸达州”文旅品牌
(一)创建巴山大峡谷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对标提升,对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突出文化植入、智慧旅游,加强环境整治、风貌塑造,推动服务提质、宣传引流,升级导览系统、交通接驳系统。加强业态培育,开发溪口湖游览、巴山大峡谷温泉、“飞跃大峡谷”低空观光、巴人勇士漂流等项目,出台支持措施,支持渡口巴文化特色小镇商业街和桑树坪巴人山寨升级建设巴人市集,推动各县(市、区)及市直园区特色美食、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等集中入驻。丰富体验场景,挖掘巴文化、土家文化元素,编创并推广巴人战舞,推动《梦回巴国》、土家婚俗非遗秀、土家庙会祭祀祈福等展演,建设巴山大峡谷非遗文创基地。突出文旅服务功能建设西渝高铁樊哙站,打通至巴山大峡谷景区直连通道,打造大巴山旅游集散中心。
(二)推进巴山大峡谷八台山深度融合发展。突出机制融合,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一体化,加快八台山经营权改革,提升巴山大峡谷八台山文旅融合发展中心管理能级。突出通道融合,提升打造景区景点连接道、内环线,以旅游风景道标准建设八台山—龙潭河—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加快建设城口—宣汉—大竹—邻水高速公路及其三墩互通至巴山大峡谷景区连接线。联动环大巴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大巴山世界级旅游风景道。突出业态融合,重点围绕生态观光、康养度假、避暑休闲三大功能,依托罗盘顶、八台山“暖雪”资源培育“巴山雪乡”品牌,开发生态研学产品,推动巴山云顶和龙潭河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大巴山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突出引领带动,各地围绕“北部人文传承与观光康养、中部文化娱乐与近郊休闲、南部文化体验与乡村度假”文旅发展布局差异化发展,承接巴山大峡谷八台山客流,形成“一盘棋”格局。
(三)建设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加大罗家坝、城坝等重要巴文化遗址保护和考古发掘力度,加强巴文化研究阐释,推出巴文化简明读本和系列解读。推动巴文化具象化,进一步提炼推出一批大众看得懂、可体验、易传播的巴文化代表性符号和物化标识,推动重要公共建筑、城镇街区、交通主干线等植入体现巴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加强巴文化载体建设,加快建设罗家坝、城坝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升巴文化场馆运营水平,在巴山大峡谷景区集中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开发巴文化产品,策划推出古代巴人服饰变装体验、巴人部落风情写真、巴文化演艺现场互动教学、巴文化主题衍生品售卖、巴文化神话人物巡游等体验性旅游产品。推动巴文化大众化传播,举办让世界看见巴文化系列活动,讲好文物遗址、文化典籍、图腾符号、衣食建筑等巴文化故事,在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展示宣传巴文化,唱响巴人故里品牌。
(四)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旅名片。挖掘“巴人故里、红色达州、中国气都”中蕴含的文旅元素,打造一批文旅名片。大力创作文艺名作,实施达州文艺精品计划,鼓励巴山作家群、画家群等文艺群体紧扣文旅品牌,创作一批具有达州元素、国家水准的艺术精品,扶持和推出一批“巴味”十足的文学、绘画、影视、舞台艺术等爆款产品,积极申报国家旅游演艺精品名录。做强名人文旅品牌,挖掘名人故事,规划建设达州历史名人馆,加强将军故里、历史名人故居保护利用,推动名人故事、典故传说、历史事件等融入景区景点、文创产品和展示体验。打造“达字号”文旅名品,设计开发一批具有巴文化、大巴山特色的文创产品,推动乌梅、黄花、橄榄油、富硒茶、旧院黑鸡、蜀宣花牛、灯影牛肉等重点地理标志产品及“巴山食荟”农副产品向特色旅游商品转型,整合各地“原字号”“土字号”“老字号”等特色产品,组合开发“达字号”系列旅游必购乐购大礼包。打响“达州味道”美食名片,开展“一县多味”美食培育推广行动和“巴山小馆”评选活动,汇集开江虾蟹、石梯蒸鱼、大竹肉丁面等具有地域标识和文化内涵的特色美食打造标志性美食街区。
(五)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传播推广体系。实施文旅传播品牌整合行动,制定全市文化和旅游品牌宣传推介建设规范,构建以“巴风賨韵·安逸达州”文旅品牌为统领,以各地特色品牌、城市形象品牌、美食品牌等子品牌为支撑的“1+N”传播矩阵。实施新兴媒体传播工程,用好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渠道,加强与国内知名在线旅游平台合作开设达州文旅专区,开展十个知名网红打卡地、十位知名文旅达人、百个好客故事、百件文创产品“双十双百”建设行动。推出“春夏秋冬巴人故里游”系列宣传版本,将达州文旅元素植入机场、车站、酒店、商圈等场所。依托“成渝西”入境游客源市场,探索构建全球推介和国际营销体系,吸引境外游客来达。实施文化和旅游区域协作行动,借助“大巴山·大三峡”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巴文化区域协同发展联盟、“大蜀道”文化旅游发展联盟、明月山文化旅游联盟以及“达州—舟山”东西部协作等交流平台,联动策划文旅活动,推出黄金旅游线路,协同打造区域文旅品牌。
三、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
(六)培育发展“巴渠风”文博游。增强文博馆旅游服务功能,提升罗家坝遗址博物馆、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达州非遗陈列馆展陈质量,丰富互动解谜、剧情演绎、考古体验等沉浸式场景,植入艺术展览、文创商店、运动休闲等文化旅游业态。建设城坝遗址博物馆、达州中医药博物馆。支持达州博物馆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联结点,推动薅草锣鼓、三汇彩亭会、安仁板凳龙、耍火(水)龙等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进景区,推动竹编、制茶、手工麻布织造等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转化为具有观赏性和体验性的文旅产品,推动土家余门拳、东柳醪糟酿制技艺、元九登高节等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荔枝文旅走廊,推进荔枝古道(达州段)沿线的古桥古栈道、摩崖造像等文物遗存点变为故道游打卡点。
(七)大力发展“原生态”康养度假游。加力推动森林资源与旅游创新融合,提升铁山、月亮坪、黑宝山、五峰山等森林公园管护水平,支持森林“氧吧”、森林浴场、森林漫步、森林民宿、森林康养社区等设施建设,开发森林+中医药、运动、自然疗愈等复合型森林康养产品,规划建设大巴山沉浸式森林康养步道,打造大巴山森林康养旅游带。大力发展清凉经济,丰富漂流、溪降、戏水等亲水纳凉项目,打造一批避暑村庄,开发适合各类人群的避暑旅居产品,打响“清凉大巴山”避暑品牌。支持开江温泉、竹湖温泉、龙潭河温泉等打造多元化康养产业链。
(八)传承发展“巴山魂”红色游。协同建设大巴山—嘉陵江红色文化主题文旅风景道,联动打造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区,提档升级神剑园及达州红军战史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巴山红军公园、石桥列宁街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一批场景化红色旅游业态和产品,提升陈列展览科技水平和互动体验感。培育“川陕苏区·红色达州”研学品牌,开展革命文物档案史料调查收集、整理和保护修复研究,加强红色红廉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实境教育党课、“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推出脱贫攻坚等新时代伟大实践主题文旅线路,深度开发研学旅游、拓展培训、红色夏令营等红色主题旅游产品,支持在红色景点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将军亲属故里行”活动。支持万源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推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融合发展,培育一批红色文化旅游村落。
(九)延伸发展“新厂景”工业游。推动方大达钢、正达凯、普光气田等工业资源向文化旅游资源延伸,重塑和利用“达州制造”集群优势,开发一批集历史回顾、文化展现、生产展示、观光体验、科普研学等为一体的工业旅游景区(点)和线路。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建设达州三线建设记忆馆、老达钢记忆滨水公园,提升打造曹家梁新达水泵厂、渠县火电厂、“630”变电站党员教育基地等工业遗址。培育工业旅游新场景,支持方大达钢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打造以正达凯、普光气田等为代表的能源工业主题线路,以东柳醪糟、川汉子食品等为代表的川味食品加工游,以轻纺服饰产业城、苎麻纺织产业园等为代表的纺织体验游。支持珍珠产业园推出珍珠鉴赏、文化展示等工文旅产品。支持工业园区因地制宜建设工业旅游观景台、打卡点等设施,开发多样化工业旅游产品,发展文旅装备制造业。
(十)提质发展“乡情味”乡村游。鼓励具有自然禀赋和文化资源特色的乡村一体化推进休闲旅游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大巴山乡村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培育一批重点旅游村镇,深度打造三汇古镇、清河古镇等古风古韵沉浸式场景,提升打造马渡民歌小镇、大巴山茶文化原乡、亭子老街等文旅名镇和洋烈水乡、乌梅山、金山景区、渔人部落等乡村旅游景区,开发达川金黄村、宣汉百丈村等近城区邻景区的传统村落文旅资源。培育一批村景融合微景点,开展百村景区化建设行动,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用好农房设计通用图集,加强乡村旅游风貌建设指引,有序提升乡村景区化水平。丰富乡村文旅场景,积极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休闲渔业、赏花采摘、自然教育、乡村体育、赶村赶场等业态,提档升级大竹广子村、达川太平村、开江稻渔之窗等田园旅游综合体。鼓励市场化举办主题多样的乡村文化旅游节。提升乡村文旅运营水平,利用乡村闲置资产兴办乡村旅游接待设施,推动乡村民宿、农家乐等提档升级。加强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培育,鼓励村党组织领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村民入股乡村旅游项目,参与农家乐经营、旅游商品销售等配套环节。培育做大“后备箱经济”。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乡村文旅特色产品。
(十一)提速发展“沉浸式”赛事演艺游。承接高水平赛事演艺活动,举办全国性马拉松赛,积极承办U18曲棍球亚洲杯赛、全国曲棍球锦标赛、全国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川渝陕龙舟赛、川渝陕八台山攀岩赛、川渝雪地定向赛等更多大型赛事,加快形成全国性赛事活动基地。支持邀请著名文化团队和艺人来达举办演唱会、音乐会等活动。发展本土特色赛事演艺,做强巴人民俗运动会等品牌赛事活动,开展村BA、村超等乡村赛事,培育骑行、徒步、攀岩、滑雪、丛林穿越、古道探秘等户外运动品牌。办好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巴渠河川剧等品牌演艺活动,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打造观赏性、参与性强的“旅游版”群众文艺节目,推进各类文化演艺活动出剧场、上街头、进景区引人气。做优赛事演艺平台载体,规划建设翠屏山全民健身综合体,提升巴山大剧院、515艺术创窟、市体育中心等运营管理水平。健全大型活动服务保障机制。
四、打造“巴适安逸”的文旅服务环境
(十二)构建“快达慢游”的文旅设施体系。实施文旅强基三年攻坚计划。深入开展交通运输常态化提质提升行动,加密旅游道路网,推进高速公路“千亿工程”,在旅游主干线沿途增设一批观景台、休憩驿站、自驾营地等设施,提档升级至欢喜坪、鱼泉山、大梁山等一批串联景区景点、名镇名村的旅游路。拓展机场、车站、码头等客运枢纽旅游服务功能,协调推进“旅游型”“休闲型”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推出“高铁快旅·漫游达州”系列旅游线路。发展定制化旅游运输服务,优化景区小交通,因地制宜开通“夜游直通车”。布局自驾游营地,完善落地自驾服务体系。加速布局低空旅游“新基建”,加快低空智联网建设,增强达州金垭机场旅游服务功能,全力争取河市机场转型为A类通用机场,深度融入川渝陕低空旅游航线,打造低空观光、空中摄影、直升机飞行、无人机表演、航模竞赛等低空旅游产品体系。开展景区强基焕新行动,支持开展微改造精提升,推进老旧景区业态焕新、数字焕新、管理焕新,打造一批休闲慢生活场景,加快适老化适儿化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和旅居营地、旅游厕所、廊亭椅凳、应急救援、医疗救治、停车充电等设施。提升打造巴文化主题酒店、大巴山精品民宿。
(十三)完善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开展景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增强文旅监管规范化能力,建立健全“警景融合”旅游警务机制,完善旅游不文明行为信息通报机制、旅游投诉快速响应处置机制和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从业人员礼仪、业务等培训,提升旅行社、酒店和景区服务质量。推进文旅服务智慧化,所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文化场馆全部接入达州市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智能导览、票务预约等功能,全面实现“一部手机游达州”。加强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实施瓦雕等非遗项目数字化工程。推进科技与文旅深度交融,充分利用AI、VR、AR等前沿技术,推出文旅新产品、新场景、新体验、新表达。推进来达旅游便利化,打造航空、铁路、公路全覆盖的“游客接驳服务网”。
(十四)增强文旅消费多元供给。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假日经济、会展经济、夜间经济、低空经济,以需求端变化为靶向不断深化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培育文旅消费集聚区。开展“文旅+消费”新场景建设行动,支持城市中心广场、罗浮、升华、仁和等商圈和大北街等传统街区植入文旅元素,培育一批旅游休闲街区,发展三里古街、塔坨、梨树坪等夜市,打造凤凰山文旅走廊,推动城市公园、草坪广场等开放空间因地制宜建设文化旅游服务区、文化廊道、文化“跳蚤市场”、露营休闲区等文旅消费创新场景、品质场景、人气场景,深度开发适老游、亲子游、蜜月游等文旅项目,发展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型文旅消费模式。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行动,加力“引客入达”,探索“机(车)票+门票”“门票+购物”“门票+酒店”等联动促消费模式,支持发放文旅商体展联动消费券,高质量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活动。开展旅游消费惠民行动,鼓励景区推出积分打卡、门票减免、联合折扣,联动推出“文旅一卡通”,促进淡季和非周末旅游消费。落实带薪休假与弹性调休,鼓励将工会经费用于文化、体育等消费领域,鼓励职工开展市内游活动。推动市域内研学旅游互联互动、统筹规范发展。
五、深化文旅融合重点改革
(十五)培育壮大文旅经营主体。创新文旅产业链招商机制,举办文化旅游投融资合作暨重大项目推介专场活动,引进有实力、有经验、有品牌的企业参与景区、星级酒店、等级民宿、旅游装备制造等投资建设。推动市属国有文旅企业聚焦主业实体化转型,组建达州市文旅发展集团,鼓励采取市县合作、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景区开发、文化文物知识产权(IP)开发、文创品牌运营等,整合文旅资源持续做大做强。支持民营文旅企业健康发展,建立重点企业“服务包”,围绕民宿、露营、文娱、文创、演艺等新业态培育中小型文旅企业。
(十六)深化国有景区和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改革,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鼓励引导专业化市场化头部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开发运营。分类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单位收入正常增长和分配激励机制,制定差异化绩效考核薪酬激励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利用资源、人才、场地等优势自主研发或合作开发、市场化转化文创产品。最大限度放开文博单位经营自主权,鼓励其结合市场需求拓宽经营范围。深化文艺院团改革,优化人才队伍培养机制,鼓励院团演艺人才与景区合作创作文艺精品、参与文艺演出,增强适应市场能力。
(十七)优化文旅融合资源要素配置。加强财政金融支持,探索设立达州市文旅融合发展专项基金,改进市级文旅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方式,集中支持文旅重点项目、重大活动、文创产品研发推广。加强文旅用地保障,出台用地支持保障政策,积极拓宽用地来源,鼓励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厂房、仓库等闲置低效资源发展文旅产业,支持通过“一宅两院”等模式发展民宿,合理利用林道、林业生产管理用房等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设施开展旅游公共服务。加强文旅人才引进培育,推进文化和旅游业经营管理人才、金牌导游和创新团队建设,提高优秀演艺人才招引自主权。支持特别优秀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申报高级职称并放宽学历、资历、层级限制。鼓励市域内高校加强导游、讲解员、乡村文旅能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演艺人才等培训。加强文旅资源整合利用,推动凤凰山、铁山等跨层级跨区域文旅资源一体管理开发。引育有实力的景区和度假区运营企业,盘活利用闲置低效文旅资源。支持符合条件的重大文旅项目优先入库,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和超长期特别国债。
(十八)健全文旅融合发展领导协调机制。加强党对文化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调整组建市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强化文体旅、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政策协同,建立重大文旅项目协同推进机制。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提高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以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作风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来源:达州融媒
编辑:许龙
校审:邱椿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