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娄珂馨):“世上的河流有千万条,唯有察布查尔布哈最亲,你养育了一代代锡伯人,察布查尔布哈我的母亲……”这首锡伯族民歌《察布查尔布哈》反复吟唱的,正是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大地上奔流不息的察布查尔大渠。在锡伯语中,大渠被称作“布哈”,因此,这条大渠也被称为察布查尔布哈。
(杏花村察布查尔大渠遗址石碑 娄珂馨摄)
察布查尔大渠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它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渠”。作为新疆水利史上的璀璨明珠,这项清代嘉庆年间由锡伯族军民手工开凿的水利工程,在伊犁河南岸的荒原上刻下永恒的印记,至今仍发挥着引水灌溉的核心作用,自东向西流经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2个乡镇场,持续滋养着34万亩耕地。
(察布查尔大渠老龙口凭借独特地势将伊犁河水巧妙引入渠道 娄珂馨摄)
以河道弯道形成的天然漩涡为动力,通过龙口设计实现无坝引水,将伊犁河水自然提升送往高处,锡伯族军民以惊人的智慧完成水利史上的奇迹。这项工程技术至今仍被视为新疆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伊犁河流经杏花村察布查尔大渠老龙口形成漩涡 娄珂馨摄)
通过大渠输水至支渠,斗渠将伊犁河水精准输送至灌区每寸耕地。在这张高效水网地支撑下,曾经的荒原成了“塞外江南”,不仅催生了锡伯族特色农耕文化,更奠定了察布查尔县的粮仓根基。
(杏花村察布查尔大渠俯瞰视角 娄珂馨摄)
今日的察布查尔灌区,通过持续优化种植结构,34万亩良田实现丰收,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这条流淌着民族智慧与团结精神的水渠,也早已超越单纯的水利工程定义。它既是锡伯族军民用双手改写自然的见证,更是各族儿女共同守护的家园象征。今天的察布查尔布哈正以奔涌之姿,续写着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壮丽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