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旺季的山海天,阳光海岸带人头攒动,高温酷暑下,园林环卫工人、设施维护者们的身影从未缺席——他们顶着烈日清扫,伴着星光检修,用浸透衣衫的汗水,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清爽与整洁,让每一位游客都能触摸到夏日里的舒适与安心。
一线冲锋
织密“防护网”,与高温和客流赛跑
高温与游客激增的双重考验,挡不住一线工作者的脚步。各片区全员出击,用高频次作业织就一张全域覆盖的“洁净防护网”。
早上6:00,南片区的39名保洁员已扛着工具上岗。5到10分钟一次的巡回保洁,像给街道“做体检”,果皮箱每天两次“空腹”刷新,8人应急小队更是随时待命,确保垃圾“逗留”不超过15分钟。乔家墩子河道上,打捞漂浮物的身影在水面上晃动,清掏格栅垃圾的动作干脆利落,只为让河水清澈如镜。
旅游小镇聚集区里,50余名工作人员与2辆洗扫车、2辆高压冲洗车协同作战,太公岛三路东段的垃圾投放点被冲刷得锃亮,垃圾清运从每天2次加密到4 次。300余个雨水井篦被一一“疏通喉咙”,绿化带里的杂草被连根拔起,湿地公园15立方米的漂浮水草被清理干净,让绿意与洁净在阳光下共舞。
对山海天湿地公园,持续清理蓄水池内漂浮水草约15立方米,守护水域生态。针对乔家墩子旅游综合体等游客集中区域,北片区特别部署4人次开展延时保洁,以精细化服务保障旅游旺季秩序,用全方位守护刷新城市品质。
碧海路沿线的东片区,正上演着 “颜值逆袭记”:阳光海岸景区的宿根花卉换了“新装”,云上花街500棵月季迎着烈日绽放,60个花箱成了街头的 “彩色标点”;
海之林露营区、肥家庄路、张家台区域及露营公园门口同步推进植树增绿,65棵黑松傲然挺立,1400棵月季连成花海,4000平方米草坪修剪得像绿绒毯。沿海防护林里,3次喷药防治筑牢“生态屏障”;集中整治溪水河路、海月路东段环境卫生,外运垃圾3车;同步清掏海月路、碧海路等路段雨水箅子51处,让海岸的美从“面子”到“里子”都无可挑剔。
两城片区的31名环卫工,清晨6 点半就踩着露水开工。10分钟一次的巡回保洁,42个果皮箱每日“清空”,110个垃圾桶周边擦得干干净净。遇上汛期,6到8人组成的“突击队”迅速清理5处积水,用双手拨开淤积的泥沙,让片区在高温与雨水的交替中始终清爽宜人。
协同攻坚
拧成“一股绳”,破解旺季运转难题
面对旅游旺季,各部门攥指成拳,用默契协作保障城市畅通,为游客提供整洁、舒心的环境。
两城垃圾中转站的灯光,凌晨4点就亮了起来。早在7月1日,这里就提前进入“战时状态”。设备老化、转运路线因修路得绕远路……难题一个个摆在面前,工作人员却没皱一下眉。从清晨到日暮,转运车的轮子转了一圈又一圈,每天180吨生活垃圾被稳稳运走,车轮滚滚里,装的是责任,更是对洁净的承诺。
设备管理部的“智慧大脑”早已高速运转。提前半个月启动的“战时预案”,靠着大数据精准预判垃圾高峰,每天22车次穿梭街巷,垃圾“日产日清”。
“错峰+全天候”模式更是把活儿干得漂亮:凌晨4点到晚上8点,转运车像不知疲倦的陀螺循环作业;遇上车辆紧张、路线绕行,弹性路线方案立马启动。生活小区里,“定时定点+巡查预警”双保险让垃圾桶不“胀肚”,中转站“即卸即处理”的效率,让垃圾连“过夜”的机会都没有。
设施维护部的“白+黑”守护模式,温暖了日与夜。白天,他们化身“城市医生”,45处破损路面、松动地砖被一一修补,给游客和市民的出行系上“安全带”;夜晚,路灯养护团队趁着人少忙碌起来,33盏老化部件被更换,让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昼。森林公园里,工作人员忙着给花草“理发”:南广场的杂草、倒伏竹子被清理,6车绿化垃圾“搬家”,大马戏区域4000余平方米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槐花路的绿植透着精神,走在里面,连风都带着清爽。
暖心护航
撑起“清凉伞”,为坚守者送上关怀
高温下的坚守,需要“清凉”护航。园林环卫公司综合部的暖心举措,像一股清泉,滋润着一线工作者的心。
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物资早早发到大家手上;办公区和作业点的通风设备被仔细检修,凉风习习吹散暑气;临时休息点里,矿泉水等消暑饮品随时供应,累了能歇脚,渴了有水解渴。
这些贴心事儿,让一线工作者们在烈日下干活更有劲儿,也让他们知道:自己守护城市的同时,也被城市温柔守护着。
从街头清扫的弯腰身影,到垃圾转运的忙碌车轮,从设施维护的日夜坚守,到绿化养护的精心呵护……山海天的一线工作者们,用汗水在旅游旺季的画卷上,写下了“洁净”与“担当”。这份坚守,让游客记住了这座城市的美,更感受到了藏在整洁背后的温度。
全媒体记者 王季平
通 讯 员 臧昱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