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前,几乎每年都会去广州一次,对于市里的一些文物和景点,七七八八都去得差不多了,唯独广东省博物馆,每次都有种种原因与其失之交臂。
一则是因为时间不当,二则是最重要的一点,广博真的是太难预约了。
在《一本博物馆·全国博物馆通识系列》出来以后,《广东省博物馆》是被书友列为首当其冲想阅读的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里有一只广东肇庆广宁出产的玉雕鸡,常被书友们评头论足。
因为这只蒸熟的秃鸡,像极了一道经典的粤菜“白切鸡”。它通体澄透,冠厚、喙利、翼丰,连鸡皮上的疙瘩、细小毛孔和烹饪后鸡皮炸死的痕迹都清晰可见,尤其造型栩栩如生一只“趴窝鸡”。
这只鸡不仅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自然资源,雕刻着一个时期背后的能工巧匠。
收到此书时,人在贵阳,很喜剧地是,当时正准备去贵州省博物馆。
没想到博物馆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而且很大一部分游客都是孩子。我突然发现,让孩子们带着博物馆系列去到对应城市旅游,是一件既有意义又涨知识的事,在童年里,这种研学性质的旅游,说不定某个点就是开启孩子智慧或学习动力的金钥匙。
而带B地博物馆之书到A地博物馆旅游,会有意想不到的乐趣,这是我此番最大的意外之获。
我随大流来到集章区,因为没带集章小册子,我把《广东博物馆》这本书所有的空隙都盖上了贵州博物馆里有的古物章。无意间发现了自己以前的意识盲区,就是没有把自己到过或者看过的博物馆里有的文物古迹,把它们进行同一时期横向对标来看。
而这次,我带着《广东博物馆》这本书,就在贵州博物馆里,豁然发现,不同地方同一时期,从文物件就能读出经济、政治、人文、社会发展的截然不同。
贵州大多地处云贵高原,大多山高地瘠,博物馆的古件,多半来自土司军阀墓,它的主题、藏品及其突出的特点以及人文气息等,相对广东博物馆的自然资源展览、历史文化陈列、潮州木雕及端砚等艺术展览以及历代陶瓷和古代书法与绘画就没那么丰富了。
广东不愧地处沿海,南国明珠,它30多万件的文物不但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更有充满海外世界各国的风情,藏物全国首屈一指,不愧大众对它的期盼与厚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