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6日,从保定乘火车到天津旅游。
天津名称由来。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后,为了巩固王朝权利,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王,分别驻守各地。第四个儿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北京。1398年,朱元璋病死。因为太子早年夭折,所以由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燕王朱棣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在诸王中实力最强。由于建文帝平庸无能,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朱棣在1400年以"靖难"为名,发兵与其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朱棣率兵从天津的前身——直沽出发,偷袭沧州,并经过几年的战争,最终攻陷南京,夺取皇位。1402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为了纪念开始发兵的"龙兴之地",朱棣把"直沽"这个曾经的"天子渡河之地"赐名为天津。"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
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天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天津得到赐名后,于同年设置了军事部门。"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当时天津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统称三卫。迄今人们经常提到的"天津卫"一词,就是从此而来。
上篇在天津游览了小站练兵园,天津博物馆,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堂遗址,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区,五大道庆王府,五大道民园广场,五大道历史博物馆。
下篇在天津游览了利顺德博物馆,中国银行(天津)博物馆,天津邮政博物馆,瓷房子,天主教天津教区西开总堂,静园,金汤桥,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区,望海楼教堂,天津意大利风情旅游区,平津战役纪念馆等景点。
天津站。

小站练兵园。





讲武堂。





























小站练兵园,是天津市“近代中国看天津”项目之一。建设规模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兴建了城墙、讲武堂、军事博物馆、新军督练处,还建设了袁世凯行辕、行营买卖街等。以小站练兵史实为基础,以北洋历史、天津近代文化、小站稻文化为脉络,以历史展示和情绪体验为互动性的核心功能,兼具教育、休闲、购物、会议功能的故事主题型历史文化旅游区。
小站原为退海之地,清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的淮军周盛传部盛字军在此驻扎,后修筑“马新大道”并设驿站,光绪元年(1875年),盛字军移屯涝水套,因是大沽以西第五个驿站,被军士称为小站,地名由此而来。
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溃败,清廷“恫丧师,知募兵不足恃”,痛感“筹饷练兵为急务”。为了维护其统治,开始仿效西法整顿旧军,改练新军。是年冬,遂命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在天津马厂编练“定武军”。1895年10月,移至原淮军屯驻地小站,“小站练兵”自此开始。同年12月,浙江温处道袁世凯接任督练事宜。
小站练兵仿照德国、日本军制,建立步、马、炮、工、辎等多兵种协同的编制,打破传统清军的单一兵种模式。采用西式训练方法和武器装备,聘请外国教官,强调军纪和标准化训练。注重军官培养,选拔留学生和国内新式军校毕业生,形成了后来北洋军阀的核心骨干群体(如冯国璋、段祺瑞等)。
小站练兵标志着中国军队从传统旧式军队向近代常备军的转型,奠定了中国近代军事制度的基础,是中国近代军事现代化的重要开端。训练出的“新建陆军”后来发展为北洋军,成为清末民初影响中国政治格局的重要军事力量,其核心将领构成了北洋军阀集团,对近代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政府在天津小站组建的定武军,原兵力为4750人(10营),采用德国军事顾问建议的新式陆军编制,完全参照德军管理模式。
袁世凯接管后加募步兵2000人、骑兵250人,总兵力达到7000人。改编后更名为新建陆军(简称“新军”),成为北洋军阀的雏形。若计入后勤人员(伙夫、马吏等),总人数可能达“万人以上”。后续北洋六镇成型时,兵力已扩展至近7万人,但此数据属于后期发展成果。
这支7000人的新军成为袁世凯的政治资本,培养出4位民国总统,9位北洋政府总理,34位督军。影响中国政坛几十年。
天津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是展示中国古代艺术及天津城市发展历史的大型艺术历史类综合性博物,是天津地区最大的集收藏、保护、研究、陈列、教育为一体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机构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天津博物馆的馆藏特色是中国历代艺术品和近现代历史文献、地方史料并重,有古代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玉器、玺印、文房用具、甲骨、货币、邮票、敦煌遗书、竹木牙角器、地方民间工艺及近代历史文献等各类藏品。截至2022年末,有珍贵文物137909件(套),藏品总数217638件(套)。
2008年,天津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海轩道377号,占地面积150000平米,建筑面积8万平米,展览展示面积2.3万平米,建筑主体3层局部4层,共设六大展区15个展厅,包括:海洋自然展区、中华海洋文明展区、海洋互动展区、宣教中心区、海洋生态展区、高端合作及临时展览区,同时设有博物馆商店、餐厅、咖啡厅、影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物馆。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藏品有43360件/套,举办展览9个,开展教育活动64次,参观人数130万人次。
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堂遗址。
天津海河中学。



博文书院老照片。



博文书院老照片。建筑毁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
解放南园。

1895年10月2日,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津海关道盛宣怀在英籍德国人德璀琳的博文书院基础上,创建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位置在现在的海河中学和解放南园。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津,学校位置划为德国租界,校舍被德军占领,改成了德军兵营和德国公园,学校被迫停办。



北洋园公园

西沽武库炮台



团城

北洋大学大门遗址
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另觅校地复建,1903年迁至西沽武库重建,并改称为北洋大学堂。位置在河北工业大学红桥校区东院。


在北洋园公园里面可以看见当年北洋大学旧址团城。



天津北洋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
1895年10月2日,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津海关道盛宣怀在英籍德国人德璀琳的博文书院基础上,创建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办学宗旨为育才以自强。1896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津,学校位置划为德国租界,校舍被德军占领,改成了德军兵营和德国公园,学校被迫停办。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另觅校地复建,1903年迁至西沽武库重建,并改称为北洋大学堂。
1912年1月定名为“北洋大学校”,1913年定名“国立北洋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1929年又更名为“国立北洋工学院”。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
五大道文化旅游区。







五大道庆王府。






庆王府旧址,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重庆道55号,始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现内设庆王府文化展览馆。庆王府旧址为砖木结构,三层中西合璧式公馆,建筑面积4325平方米。
民国十一年(1922年),清末太监大总管小德张亲自设计、督建私宅。
民国十五年(1926年),清末庆亲王爱新觉罗·载振寓居天津,购得此处,俗称“庆王府”。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庆王府旧址被辟为天津市警备司令部。
1949年后,庆王府旧址先后被辟为中苏友好协会天津分会、天津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天津市外经贸委、天津市商务委和天津市外事办公室。
2010年,庆王府旧址进行修缮。
2011年10月23日,庆王府旧址修缮完工,内设庆王府文化展览馆,并正式对外开放。
2013年5月3日,包含庆王府旧址在内的天津五大道近代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大道民园广场。




民园广场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重庆道83号五大道核心区,前身为1920年建造的民园体育场。该场地曾是亚洲首屈一指的综合性体育场,于2012年启动改造工程后转型为集休闲健身、文博展示与特色商业为一体的开放式广场。广场保留原有400米塑胶跑道和8000平方米中心绿地,建筑风格融合英式古典主义元素,地下空间开发为商业区域。2024年通过环境整治恢复历史建筑风貌,现成为五大道文化旅游区核心集散地。
1920年,天津旧英租界工部局为满足体育活动需要修建民园体育场雏形。1925年至1926年,苏格兰运动员埃里克·利德尔(李爱锐)参与改造设计,使其成为当时亚洲顶尖体育场。
1953年到1954年,进行大规模改建,建造水泥看台,沙地改草坪,搭建24米高木质灯架,成为中国第一座灯光球场。1980年8月至1982年7月再次重修,重建草皮地,设塑胶跑道等。2012年启动保护利用提升改造工程,2014年5月以“民园广场”之名对外开放。
建筑整体呈现英式古典风格,融合罗马斗兽场建筑元素,有独特石柱、穹顶,回廊、罗马柱等尽显欧式风情,被誉为“小罗马”。占地面积3.5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地下两层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设大型停车场等;地上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中心绿地8000平方米,内广场保留400米塑胶跑道。
五大道历史博物馆。










天津市五大道历史博物馆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重庆道83号五大道游客服务中心二楼,是以展示天津五大道地区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馆内有百年近代历史留存经典藏品5000余件,涵盖名居内景、名街外观、名人生活、名家轶事四个部分,系统地梳理、展示了五大道的名史、名人、名家、名居。以实物复原了洋楼客厅、书房、卧室等场景,充分展现出百年前五大道人们生活的真实样子,还设有小型电影院,摆放着民国时代的电影放映机。馆内不仅有许多中国民国时期的物品,还有英、法、日、比利时等国的外国人在当时使用的生活用品,如英国的六叶扇、衣帽架、藤条椅,法国的白铜床、煤油吊灯,日本的运钞箱、手摇式警报器,比利时的抹角玻璃等。通过大量珍贵藏品和场景复原,为游客提供了了解五大道历史文化的窗口,成为全面展示五大道近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也为学校和社会组织提供了丰富的研学资源,是天津市优秀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大道文化旅游区是指成都道以南,马场道以北,西康路以东,马场道与南京路交口以西的一片长方形区域,拥有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花园式洋房2000多幢,其中风貌建筑和名人故居300多处,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馆”。纵横23条道路,道路长度17公里,总面积1.28平方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902年,五大道地区被扩充为英国租界。1916年,英租界工部局开始对五大道地区进行开发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天津市政府对五大道地区进行整修。
五大道文化旅游区有各类建筑2185栋,历史风貌建筑423所,文物保护单位347处。著名的五大道内的建筑既有哥特式、巴洛克式、罗曼式、拜占庭式,又包括中世纪的南欧风格、19世纪的折中主义风格,汇集了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的建筑多达230多幢,被称做“世界建筑博览会”,构成了一种凝固的艺术。五大道地区是天津乃至全国保留得最为完整的洋楼建筑群,历来享有“万国建筑博览馆”之称。
2014年,五大道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居住在五大道的各界名人近百位,有爱国人士张学铭、起义将领高树勋、民国总统徐世昌、曹锟、清王朝末代庆亲王载振、著名实业家李勉之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