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茶的醇香萦绕在上海的空气中,藏袍的彩袖与都市的流光交相辉映。8月17日,一场跨越4000公里的“沉浸式”西藏文化体验活动在徐汇区举行。
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联合《宣传通讯》编辑部、西藏大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的“智绘雪域新画卷 礼赞辉煌六十年——喜迎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专题讲座暨西藏特色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西藏籍在沪就业毕业生群体参与。活动通过“听讲座、动手做、品风味”的多维体验,搭建了一座感知西藏发展与文化魅力的独特桥梁。
解码雪域:新质生产力引领未来图景
活动现场
活动在聚焦西藏发展的主题讲座中拉开帷幕。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第一党支部书记罗力以“新质生产力与西藏高质量发展:青年使命与时代机遇”为题发表演讲。罗力深入解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发展动态,紧密结合西藏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清晰阐述了其带来的新机遇。
从特色产业的升级路径到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讲座为在场的西藏籍青年勾勒出了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帮助他们透过理论视角,理解家乡发展的时代逻辑。
多元互动:沉浸式体验藏地文化温度
318国道的起点是上海,终点在西藏。此次活动选址在徐汇区的上海西藏大厦,同时其也是在上海的一个“西藏标签”。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318国道这条连接着众多中国景观和人文的公路,被浓缩进了上海西藏大厦万怡酒店的大堂。
打卡装置“林芝桃花谷”与“珠穆朗玛峰”
步入酒店展廊,精心设置的打卡区随处可见,让跃动的西藏元素讲述着光阴的故事。其中,雅鲁藏布江畔的灼灼桃林在光影中绽放,南迦巴瓦峰云雾缭绕的“羞女峰”全景呈现。酒店大堂内复刻的珠峰邮筒装置,逼真再现了珠峰大本营“天上西藏”主题邮局的场景,吸引了许多参与者驻足打卡。
讲座结束后,大厦内的“沉浸式西藏” 特色体验区成为了参与者“解码” 藏地文化的窗口。在藏式手编体验区,“经纬线”在指尖交错,参与者编织的不仅是精美的绳结,更是对藏族生活细腻美感的体悟;在糌粑制作摊位前,参与者动手研磨、炒制、碾压青稞,在复刻这一传统技艺的过程中,深切感受高原农耕文明蕴藏的智慧。
藏式手编体验区
藏香研磨体验则让香料混合、研磨的芬芳弥漫开来,参与者在亲手制作中体会藏香文化的厚重底蕴与神秘气息。此外,在试穿藏装环节,参与者换上精美的藏袍,在充满民族风情的布景前拍照留念。华美的服饰、独特的纹样,瞬间定格为充满藏地风情的画面。
与此同时,活动现场的藏式生活角以“风味”为媒介,讲述着西藏的故事。除了经典的酥油茶、甜茶,西藏红茶、绿茶等特色茶品也香飘四溢,搭配青稞饼干、奶渣、牦牛肉干等茶点,味蕾间流转的是西藏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旁同步展出的西藏新旧风光图片展,则让休憩的“食客”在味觉享受之余,通过视觉对比,直观感受西藏从过去到现在的沧桑巨变,味觉与视觉的交融加深了对家乡发展的共情。
沪藏情深:活力与底蕴的生动传递
“今年正值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也是上海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在全国的大力支持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西藏籍大学生在上海就业,就是沪藏对口支援成果的生动体现。”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雷进昌表示。
据悉,上海对口援藏30年间,累计选派援藏干部人才11批1000余人,建成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江孜闵行中学等标志性工程。此次活动以“智识+体验+风味”的立体形式,让西藏籍在沪就业毕业生近距离触摸家乡60年发展脉络,在文化体验里筑牢民族情感,也为沪上各界了解西藏打开了一扇生动的窗口,让雪域发展的活力与文化底蕴,在互动体验中传递得更远。
喜马拉雅白藜麦米
徐汇区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自2013年起,新增西藏萨迦县作为对口支援地区,在此期间,徐汇区援藏干部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农业领域,引入并推广藜麦种植技术,助力提升当地健康食品供给能力;在科技领域,援建了上海天文台日喀则40米天文望远镜等项目,并输送了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萨迦县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徐汇区在对口地区的产业协作、民生改善、人才培养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当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来自西藏自治区萨迦县萨迦镇多夏村的桑旦赤列2020年8月通过就业援藏政策来到上海就业,目前就职于上海市测绘院。在上海的5年时间,他已经逐渐适应并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作为一名萨迦人,我深切感受到徐汇区对萨迦县的对口支援为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显著助力。今年,我有幸参与了上海市测绘院组织的珠峰测量项目。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正身处于上海与日喀则之间,并成为了连接两地的一座桥梁。未来我也将继续以这份职责为使命,积极投身民族团结工作,践行‘沪藏一家亲’的理念,为两地共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桑旦赤列说道。
记者:张旺、康家辉
编辑:罗时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