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篝火点亮了丹阳山腹地的夜空,凉风裹挟着负氧离子含量较高的纯净空气,秭归县芝兰谷景区的广场上,数千游客在星空下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沉浸在这片天然氧吧的静谧与活力中。
海拔1300米的芝兰谷,夏季平均气温21℃,比山下秭归县城低8℃左右。每当城市热浪袭来,这片位于屈原故里的高山之巅就成了游客心中的“清凉胜地”。近日,记者深入秭归县丹阳山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域芝兰谷,实地探访这片高山秘境。
幽兰秘境,避暑胜地双重优势
芝兰谷的爆火,离不开一条56.74公里的“网红公路”——芝茅路。这条串联秭归县城与高山景区的通道,曾因坑洼难行被村民诟病。2017年秭归县投资4.5亿元改造,将其升级为“交通+旅游+生态”融合的示范路。如今行驶在芝茅路上,可远眺三峡大坝雄姿,欣赏群山云海,移步换景。
▲芝茅路。王罡 摄
从宜昌城区出发,穿越翻坝高速公路,沿着蜿蜒的芝茅公路行驶约23公里就到了芝兰谷核心区。芝兰谷的凉爽有其天然资本:平均海拔1300米,森林覆盖率92%,夏季气温比秭归县城低,是一处得天独厚的避暑地。每年最热的三伏天晚上,沿途总是人满为患。
独特的不仅是气候。景区内10公里长的芝兰步道,以屈原《离骚》中“纫秋兰以为佩”的诗意命名,沿途可见天问岭、瑶台峰等新命名的文化地标。最具战略意义的是丹阳山整体命名。今年7月,这片位于茅坪镇罗家村、海拔1000至1600米的山脉区域被秭归县人民政府命名为丹阳山。此次命名并非简单的名称赋予,而是基于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等古代文献的考据分析,确认“丹阳山”在历史上与秭归存在密切关联,在地理实指、文化意向及旅游品牌塑造方面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暮色中的芝兰谷渐渐苏醒。露营地的串灯亮起,烧烤架升起青烟,孩子们在新建的水上乐园嬉戏打闹,几位老人悠闲地在林间步道散步。
▲芝兰谷露营区。郑家裕 摄
来自孝感市孝昌县的王国成在山边的空地上,一边俯瞰三峡群峰,一边悠闲地打着太极拳,“这是我连续第二年来此长住避暑,计划住满一个月。”王国成夫妇已在芝兰谷酒店住了半个月。“农家乐的价格,宾馆式服务。”他细数留恋的理由:三面环山的视野,保洁人员的笑脸,以及适老的温度环境,“这里比神农架近,比利川设施全,像在‘天然空调房’里度假”。
清凉资源,激活旅游经济热潮
“盛夏以来,芝兰谷景区非常凉爽,我们酒店天天爆满,59间客房加23个特色帐篷入住率100%,太空舱要提前一周订。”芝兰谷酒店经理简美玲介绍,今年夏季景区高峰期单日接待游客量超3000人次。游客来源已从茅坪城区、宜昌周边县市,辐射到武汉、荆州、孝感等地。
汇元酒店管理公司住宿负责人介绍,2021年公司对原有基础设施整体提档升级后,客流持续增长。与动辄上千元一晚的其他旅游度假酒店相比,芝兰谷单间300元左右的前台价更“接地气”。
▲芝兰谷风景区。王罡 摄
芝茅公路旁,唐永兴的“橙中村”山庄今夏一房难求。这个由废弃小学改造的民宿,2024年试运营即创收50万元。“天天爆满,今年目标100万!”老板唐永兴笑着说。曾在外创业的他,2020年带着创业积累的500多万元返乡,将荒废校舍变成吃住玩一体的避暑山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芝茅公路沿线的农家乐、民宿从5家激增至30余家,“今年夏季累计接待游客将突破10万人次。”
为破解“夏季火爆、冬季冷清”,屈原故里国际滑雪场开辟夏季业态。记者现场看到,滑道上的青草已经郁郁葱葱,覆盖了整个山坡。项目负责人张勤介绍,公司利用夏季的资源和气温优势,为滑雪场新增彩虹滑道、旱滑等项目,同时可容纳200人住宿餐饮,实现四季运营。“8月份可开门运营。”与此同时,滑雪场与芝兰谷景区联动,推出联票优惠,进一步拉动了区域旅游消费热潮。
挑战瓶颈,清凉经济长热之道
尽管秭归丹阳山旅游度假区发展势头迅猛,但芝兰谷“避暑经济”火爆的背后仍藏有隐忧:产品同质化问题逐渐显现、游客冷热不均、在全国市场的知名度有待提升……
要破解这些瓶颈,实现“清凉经济”的长热发展,亟须在构建多元化产品体系、延长旅游旺季、提升品牌形象上下功夫。唯有如此,方能将“避暑胜地”的短期热度转化为可持续的旅游发展长效机制,让“清凉经济”真正成为“四季经济”。
▲资料图
面对挑战,秭归多线发力,先后出台《关于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新时代秭归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秭归县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奖励办法》等政策,整合沿线自然风光、特色民宿、农事体验、峡谷探险等资源,推动景区联动、线路互推、客源共享,将短暂的“避暑热”转化为可持续的“四季游”,实现从单一景点“单点引爆”向区域资源整合、产业协同发展的“全域共生”迈进。
环芝兰乡村振兴示范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周华介绍,三峡丹阳山旅游度假区正加速政策落地,已统筹资金7亿元升级基建,并规划近20亿元投入芝兰谷康养小镇、悬崖酒店、高空索道等项目,通过深度开发春赏花、秋观叶、冬滑雪的全季候主题产品,丰富旅游产品矩阵,确保“清凉经济”转化为长效产业引擎。
凉资源催生热产业,考验的不仅是开发智慧,更是如何在“21℃的清凉”与“滚烫的人间烟火”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毕竟,21℃的凉意是自然的馈赠,而365天的热度才是真正的产业考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