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河南小伙,大家都叫他拖鞋哥,本名不常提,他来自周口农村,今年五十多岁。
2008年他第一次踏上非洲土地,那时候国内经济不算太景气,他想着外出务工挣点钱养家,就买了张机票飞到索马里。
从那以后,他一头扎进非洲大陆,转眼间待了14年,中间去过十多个国家,像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肯尼亚、马里、毛利塔尼亚这些地方,他的脚印几乎盖满了西非地图。
刚开始到非洲,拖鞋哥日子过得挺苦。那里天气热得要命,蚊虫到处飞,饮食也跟国内差远了,玉米糊羊肉啥的,吃着不习惯。
但他没退缩,就从给人打工干起,主要是体力活,工地搬砖扛水泥那种。凭着河南人那股子实诚劲儿,他干活勤快,从不偷懒,老板看在眼里,慢慢给他涨工资。
攒了点钱,他开始琢磨怎么自己干点事。非洲蔬菜少,当地气候干旱,种不出啥新鲜货,即便有卖的也贵得离谱。他在家乡种过地,对这事儿有点心得,就租了块地试着种菜。
种菜这事儿没那么容易,非洲土壤和气候跟河南不一样,头几次试种失败了,菜长得蔫巴。他反复调整方法,换种子改肥料,慢慢摸出门道。
菜长好了,先在华人圈卖,大家觉得新鲜实惠,口口相传,生意就火起来。他从一个小菜农,逐步扩大规模,建大棚雇工人,菜园子开到多个国家。
到后来,他的蔬菜成了当地华人餐桌上的常客,供应稳定,价格公道。他没止步于此,总说机会是给那些肯干肯付出的人,这话听着朴实,却是他这些年亲身经历的总结。
在非洲闯荡这些年,拖鞋哥不光是做生意,还接触到当地各种风俗。最让他觉得新鲜的就是一夫多妻制,好多国家法律上都允许男人娶好几个老婆。
这在国内想都想不到,但他渐渐明白背后的原因。非洲不少部落把女人当成劳动力来源,娶得多,家里田地就能耕得广,日子过得宽裕点。
对于女人来说,嫁给有本事的男人,也算有点生活保障。所以,这种婚姻形式在当地挺常见,甚至成了一种习俗。
拖鞋哥有个非洲朋友,就娶了四个老婆,一家子过节时聚在一起,看起来还挺热闹。但他也看到,这种制度下女人地位不高。
她们不光要管家务,还得外出干活,养家糊口的重担基本压在身上。男人呢,往往在家闲着,享清福。
拖鞋哥去朋友家串门,好几次看到老婆们在地里忙活,男人却在树荫下歇着喝茶。这让他觉得不平衡,但也知道这是当地传统,根深蒂固,短期内变不了。
除了一夫多妻,还有借妻这种风俗。如果一对夫妻没孩子,可以借别人老婆生养,孩子生下来不算啥丑事,反倒被当成好事。
拖鞋哥对这些文化碰撞有感触,他觉得每种习俗都有它的土壤,作为外来人,得学会尊重和包容。这些年,他从这些事里学到不少,思想上开阔了,明白世界多样性不是说说而已。
拖鞋哥在非洲不只顾挣钱,还做了些回馈的事。刚到那儿,他就注意到当地孩子识字率低,很多穷家小孩从小失学,在街上晃荡。
他自己文化不高,就小学水平,但觉得能帮一把是一把。从业余时间开始,他义务教村里孩子认中文。条件差,没教室没书本,他就凑合着办,孩子们学得起劲,他也高兴。
还给贫困家庭送食物用品,知道他们温饱都难,更别说上学了。有一次,他听说村里一孩子因学费辍学,就直接帮缴了,还承诺一直供到毕业。那孩子后来考上大学,成了村里骄傲,每次假期回来都找他汇报。
这些爱心举动在当地传开,大家说他不光带新鲜菜,还带爱心。但拖鞋哥总谦虚,说自己做的这些,跟当地人给他的帮助比起来不算啥。
当年刚到非洲,是本地朋友帮他适应,给他支持。有一年,他的菜园遭病虫害,损失重,本地人知道后纷纷帮忙,重建大棚送种子。
他渡过难关后,更懂得感恩。非洲人淳朴善良,这点让他印象深,这些年收获不光是事业,还有内心的踏实。
14年过去,拖鞋哥从一个普通打工人,变成蔬菜供应商,脚步遍布西非。他经历过气候适应、生意起伏、文化冲击,但都一步步扛过来。
非洲这片土地给他机会,也让他看到不同生活方式。一夫多妻、男人闲散女人劳作,这些习俗让他反思婚姻和家庭分工。
在国内,一夫一妻是常态,夫妻互相扶持;非洲这边,传统让女人负担重,地位低。这对比让他觉得,文化差异大,但底层都是为了生存。
现在回想,他觉得这些年值。非洲给了他事业,也让他成长。教孩子识字、资助贫困,这些小事让他觉得生活有意义。
相比国内农村日子,非洲机会多,但挑战也大。高温蚊虫、饮食不适、风俗差异,都得一一面对。
他没抱怨,总说肯吃苦就能站稳脚。生意上,从打工到菜王,靠的是积累经验,逐步扩展。菜园子从一小块,到覆盖多国,供应华人市场,这步步走来实诚。
一夫多妻这事儿,他见得多了。有些男人娶多个老婆,家里劳动力足,但女人间矛盾也多。地位低体现在日常,干活养家还得伺候丈夫。
借妻习俗更奇,在无子家庭常见,社会认可。但拖鞋哥觉得,这对女人不公,负担太重。他没深挖,只是作为外人记录下来。这些文化让他开眼界,明白世界不是一成不变。
爱心部分,他从2012年起教孩子,持续几年。资助那孩子从学费到毕业,成了佳话。虫灾时,本地人帮他,他也帮别人,形成良性循环。
到2022年,他内心充实,觉得非洲是第二故乡。故事没结束,他可能还在那儿继续,但14年已成一段经历。
结语:
这个河南小伙的路,告诉人啥呢?机会到处有,关键看行动。非洲风俗虽怪,但有其逻辑。女人地位低是问题,但传统难改。
他没去评判,只是活出自己。接地气地说,人生就这样,遇到啥适应啥,干活挣钱,回馈社会,日子就过得下去。拖鞋哥没啥大道理,就是这么过来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