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亲子游的黄金时段,可最近两则关于儿童票的热搜,却让家长们心里不太痛快。有家长带着孩子去主题乐园,孩子穿鞋时身高超1.4米,脱了鞋又不足1.4米,就因为这,被拒绝售卖儿童票。还有一位大学生带刚满十岁的妹妹出游,自己能买半价票,妹妹却因为身高超过1.5米,不能买儿童票,出现票价“倒挂”的情况,这真让人觉得不合理。
明明都是为了享受优惠,可为啥景区、主题乐园的儿童票在年龄和身高的判定上这么纠结呢?到底该以哪个为标准?这个问题困扰着不少家长。
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儿童票的评判标准,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差异特别明显。在景区、游乐园和体验馆这些地方,大多以身高作为主要判定依据,常见的是1.2米以下免票、1.2 - 1.4米半票。像北京前门的再现山海经大型沉浸体验馆,就把标准定在“身高1.2(不含) - 1.5米(含)”。不过,像上海迪士尼、北京欢乐谷这类市场化主题乐园就灵活多了,采用年龄、身高“二选一”的方式,给了家长和孩子更多选择。另外,一些头部景区、博物馆则主要看年龄,比如国家自然博物馆,儿童票限定“按生日计算6 - 11周岁(含)”。
这种不统一的标准,可把家长们折腾坏了。北京的陈女士就抱怨,每次带孩子出去玩,到一个景区就得提前查儿童票标准。要是孩子身高刚好在1.2米这个尴尬区间,就很可能买不了儿童票。她还说:“实行儿童票优惠,主要是为了营造儿童友好的社会氛围,保护未成年人权益,这和孩子身高有啥关系呢?”很多家长都有同感,觉得按年龄界定更好。要是只看身高,那些发育快的孩子就会过早失去儿童票优惠,家庭出游成本也会增加。
从景区角度看,坚持以身高为标准,很大程度是图操作方便。一位资深景区工作人员透露:“我们一直看身高,测量几秒钟就能搞定。要是核验年龄,遇到没带证件的孩子,旅游旺季根本忙不过来。”也有部分景区担心,全面推行年龄标准,可能会出现证件冒用问题,管理难度也会加大。
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统一的儿童票定价强制性法规。早在2012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就发过通知,建议实行“身高与年龄双轨制”:6周岁(含)以下或身高1.2米(含)以下的儿童免票;6周岁(不含)至18周岁(含)未成年人半票,还强调要给青少年门票判定标准更多灵活性。
这几年,我国儿童身高增长明显。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行业标准,从2023年3月1日起实行的《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6岁女孩标准是117.5厘米,男孩是118.8厘米 ;和2009年6月2日发布的《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已废止)相比,6岁女孩标准增高了0.9厘米,6岁男孩增高了1.1厘米。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芳表示:“以前儿童身份信息登记不完善,身高更直观,就成了实用的儿童票判断依据。但现在社会发展了,单一身高标准不符合‘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按年龄判定更合适。” 她还认为,法律法规更新、新旧标准替换需要过程,当前国家相关部门的引导工作值得肯定。她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借鉴铁路、航空等行业相对成熟的规范,联合文旅、妇联等行政及职能部门,细化儿童票相关法规政策。这样既能减少执行中的争议,又能保障儿童权益,还能兼顾市场规律与经营者的安全保障责任。
儿童票标准的混乱,已经给家长和孩子带来诸多不便,也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性和儿童友好氛围的营造。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行动起来,统一规范儿童票标准,让孩子们在享受优惠权益时不再受身高的困扰,让亲子出游更加愉快、省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