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载体,通过资源重构、业态创新与体验升级,形成“1+1>2”的生态系统。
一、破除认知误区:理解融合的本质内核
文旅融合的核心在于打破产业边界,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渗透与价值共生。真正的融合并非“文化+旅游”的机械拼接,而是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载体,通过资源重构、业态创新与体验升级,形成“1+1>2”的生态系统。贵州等地的实践表明,从“简单相加”到“深度相融”需要破解认知误区、强化产业协同,并依托技术与模式创新构建可持续发展路径。
01避免“表面化拼接”
文旅融合不是文化元素的简单植入或旅游项目的标签化包装,而是要挖掘文化的精神价值与旅游的体验属性,例如贵州“村超”将足球运动与侗族大歌、美食市集等深度绑定,形成“赛事+文化+消费”的立体生态。
02聚焦“内核式赋能”
以文化为核心驱动力,推动旅游产品从“观光式”向“沉浸式”转型。如黄果树瀑布通过《再回西游》夜游项目,将自然景观与《西游记》文化IP结合,借助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神话与现实交错的平行时空”,实现从“看风景”到“品文化”的升级。
二、构建融合路径:三大策略推动深度发展
01资源整合——从“分散要素”到“系统重构”
挖掘特色文化IP
依托地域文化基因开发差异化产品。例如贵州依托“世界桥梁博物馆”资源,打造坝陵河大桥云端漫步、花江峡谷大桥蹦极等“桥梁旅游”新业态,将工程奇迹转化为体验式旅游资源。
生态与文化联动
将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一体化开发。如平塘县克度镇依托“中国天眼”科技IP,打造“天文小镇”,2024年接待游客近130万人次,实现从贫困山乡到科普旅游目的地的转型。
02业态创新——从“单一观光”到“多元体验”
“文旅+”跨界融合
推动文旅与体育、科技、农业等领域深度嫁接。贵州“村”系列品牌(村BA、村马、村晚)是典型案例,其中“村超”通过群众足球赛事带动美食、民俗展演等消费场景,2023年带动榕江县游客量与旅游收入大幅增长
科技赋能体验升级
运用数字技术重构文旅场景。黄果树瀑布引入雾森系统、激光矩阵等技术,安顺市2024年接待过夜游客超1300万人次,同比增长约20%,印证了科技对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消费转化的作用。
03机制保障——从“自发探索”到“系统推动”
政策引导与市场协同
政府通过规划布局、资金扶持搭建融合平台。如贵州推出文旅招商项目,聚焦山地运动、康养旅游等新兴方向,并鼓励“丹寨卡拉村赛事合作社”等民间组织参与运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共建模式。
品牌化与标准化并重
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旅IP,同时建立服务标准。毕节大方县“彝寨球梦”民宿以篮球文化为主题,房价从120元提升至268元仍供不应求,体现品牌化对价值提升的带动作用。
三、典型案例启示:贵州的“破界”实践
贵州通过三大创新实现文旅体深度融合,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四、构建融合路径:三大策略推动深度发展
01强化文化传承
避免过度商业化,保护非遗、民俗等原生文化。如贵州通过“村晚”展示水族马尾绣、苗族银饰等技艺,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消费的双赢。
02推动数智化转型
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需求,精准开发个性化产品,同时通过线上云展览、虚拟体验等延伸文旅服务边界。
03构建可持续生态
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如贵州“桥梁旅游”严格限制日接待量,确保自然景观与工程遗产的长期保护。
文旅融合的“破界”之道,本质是通过文化赋能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最终实现产业增值、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多元价值统一。从贵州的实践来看,唯有立足本土文化根脉、创新体验场景、完善协同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从“简单相加”到“深度相融”的跨越。
五、小结
贵州的实践表明,文旅深度融合需实现三重突破:从文化展示到文化体验,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单一景点到全域生态,构建"处处是景、时时可游"的融合场景;从短期流量到长期价值,推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向赋能。正如专家所言,当文旅资源从"三道菜"煮成"一桌席",才能真正释放"1+1>2"的融合效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