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行达人/小众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
继续揭阳古城之旅。穿过进贤门,沿思贤路西行,过了进贤步行街后,就看到了揭阳学宫。学宫已经闭馆,只能看到屏风上的“太和元气”四字。学宫坐北朝南,牌坊建于思贤路对面 的学宫文化广场上。牌坊前立着三圣像,中间是孔子,旁边是他的两位高徒颜回和曾参。
学宫文化广场的西侧是揭阳城隍庙,规模宏大,同样坐北朝南。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历史上经历过六次大的修建,已成为潮汕地区最灵应的神祇。如今,一年一度的城隍出巡庙会,是古城最隆重的传统民俗活动。特别是近年来英歌舞的爆火,更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城隍庙的开放时间到下午5:30,如果是农历最后一天,或初一、十四、十五,则延长到晚上21:30。本来只打算先到门口看看,等明天再过来参观,没想到运气好,估计刚好碰到了这几个日子,大门竟然是开着的。
揭阳城隍庙包含三进院落,中轴线依次排列着仪门、拜亭、大殿和后殿,旁边还建有钟鼓之楼以及侧殿。除了大殿里的城隍爷,庙内供奉的神明众多,包含三官爷、四官爷、花公花妈、土地、顺风耳、千里门神、左右将军等。
近些年看过很多城隍庙,对城隍的历史已有所了解。自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城隍庙被分作都、府、州、县四级。明朝时揭阳属潮州府管辖,城隍庙应为县级,但其规模却不少,足见当地人对此极为信奉。当时虽已近傍晚,但到此祭拜的香客依然是络绎不绝。
大殿内供奉的显佑伯,是朱元璋封的县级城隍的品衔。城隍信仰在南北朝时兴起,宋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很多忠烈、名臣被奉为各城的守护神。寻遍庙内的各个角落,却未弄清这城隍爷到底是谁。
这时,忽然电闪雷鸣,一场大雨不期而至。见门楼内有凳子,就躲在这里避雨。无意中发现摆放的小册子,拿起来随意翻阅,没想到竟在这里找到了答案。根据民间的说法,清代充当揭阳城隍的是冯元飚,民国后为岳飞,清以前则无法考究。
冯元飚是浙江慈溪人,明天启元年(1621)乡试中举,二年登进士,六年授揭阳县令,官至兵部尚书。冯任揭阳县令期间,平冤狱、破奇案、退海寇,倡建、修建韩昌黎祠、韩祠桥、五贤祠等十多处建筑,因惠泽乡民,其死后被奉为城隍神。
辛亥革命后,当时的革命政府提倡破除迷信、兴建学校,规定除供奉忠臣或民族英雄的庙宇保留,其余均要求改建为学校。揭阳的信众为保存城隍庙,上书称庙内供奉的是民族英雄岳飞,从而得以保留。
解开了心中的疑惑,雨也渐渐停了。来到门口,看到城隍庙的旁边还有一座雷神庙,建于清康熙年间,雷神信仰在揭阳也十分盛行。
天色渐晚,决定先去酒店放下行李。提前预定的酒店虽在进贤门大道,但离古城还有段距离,于是,想着边走边逛,就没有坐车。过了进贤门后,忽然暴雨如注,路面迅速积水,好在路边的商铺大都建有走廊,可在此避雨。试着叫网约车,已无人应答,索性等到雨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