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
苗族村民在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翻鼓节”上跳传统芦笙舞。
当黔东南的晨雾漫过丹寨的梯田,南皋河的流水奏响春的序曲,一场跨越千年的苗族文化盛宴——翻鼓节,便在农历二月的春光里如期而至。在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木鼓声唤醒沉睡的土地,银饰碰撞声点亮山间,这里没有城市的快节奏,只有苗家人对传统的坚守与对生活的热忱。
苗族村民在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跳木鼓舞。
翻鼓节的由来,藏着一段充满生活智慧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苗族青年沉迷于芦笙欢歌与游方对唱,误了春耕农时,村寨收成锐减。寨老们见状,便以“木鼓”为界,定下“鼓响则欢歌、鼓静则劳作”的规矩,既保留了族人的娱乐天性,又不误生产,翻鼓节由此诞生,成为苗家“劳逸结合”的文化符号,代代相传。
苗族村民在田里捉鱼。
节日筹备从“寻鱼”便拉开序幕。作为祭祀核心的鼓头,需提前到田里或河中捕鱼——鱼是祭祀先祖的必备祭品,若自家田里无鱼,便去河边捕捞,实在寻不到,邻里也会热情相赠,这份“共享”的默契,早已融入苗家人的生活。与此同时,家家户户都忙着蒸糯米饭、杀土鸡、煮河鱼,甜酒的醇香与肉香在村寨里弥漫,连空气都染上了节日的甜。
在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身着盛装的苗族鼓师在鼓头家中举行请鼓仪式。
在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苗族村民把木鼓请往鼓场。
在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鼓师在鼓场喷酒祭祀木鼓。
农历二月的清晨,祭鼓仪式正式开启,这是翻鼓节最庄严的时刻。鼓头身着绣满花纹的花缎长衫,头戴象征“风调雨顺”的竹编斗笠,带领村民将糯米饭、甜酒、鱼、鸡等祭品整齐摆放在木鼓前。焚香、烧纸、酹酒,鼓头用苗语念诵祭祷词,字字句句皆是对先祖的追念与对来年丰收的期盼。
在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苗族鼓师在敲击木鼓。
祭鼓礼成,大家共享苗家美食。
随后,鼓头手持鼓槌轻敲木鼓三下,沉稳的鼓声穿透村寨,宣告祭鼓礼成,紧接着,村民与远道而来的客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苗家宴席,酒杯相碰间,尽是好客与热闹。
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开展翻鼓节活动。
丹寨县南皋乡清江苗寨跳鼓场上跳木鼓舞,欢度传统“翻鼓节”。
苗族姑娘在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翻鼓节”上跳传统芦笙舞。
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身着节日盛装的苗族小女孩在跳木鼓舞。
苗族村民在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翻鼓节”上跳传统芦笙舞。
午后,河沙坝的踩鼓场彻底沸腾,这是翻鼓节最具活力的篇章。村民们合力将木鼓抬至坝中架起,鼓点一响,盛装的苗族男女立刻围成圆圈。姑娘们的百褶裙绣着花鸟纹样,银项圈、银手镯随舞步晃动,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小伙子们步伐刚劲,与姑娘们的轻盈舞步相得益彰。木鼓舞分三步舞与五步舞,动作古朴简洁,哪怕是第一次来的游客,跟着鼓点也能很快融入。
苗族村民在游方坡上进行苗歌对唱比赛。
游方坡上七旬老人吹奏木萧。
除了踩鼓,村寨各处都是欢乐的海洋:南皋河中,年轻后生们光着脚碴河竞速,水花溅起,满是青春朝气;山坡上,苗族人们三三两两对唱山歌,歌声婉转悠扬,有人借歌寻友,有人以歌传情,春日的浪漫在此刻悄然绽放。
苗族村民在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翻鼓节”上跳传统芦笙舞。
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身着节日盛装的苗族姑娘们在跳木鼓舞。
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身着节日盛装的苗族姑娘们在跳木鼓舞。
这场持续三天的盛会,既是苗家人祭祀先祖、迎接春天的仪式,也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狂欢。在这里,你能触摸到最鲜活的苗族文化,能感受到最纯粹的热情与欢乐。若你想在春日里寻一场与众不同的旅行,不妨来丹寨,听木鼓传情,看银饰流光,在翻鼓节的热闹里,遇见黔东南最动人的春天。
人们在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油菜花丛中游玩。
供稿 丹寨县融媒体中心
一审 吴婷婷
二审 石开恒
三审 王 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