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荆州的街头巷尾多了道特别的风景——往来行人穿着宽袖长摆的战国袍,走过古城墙的青砖,停在博物馆的展柜前,站在园博园的花丛中。这些形制各异的古风服饰,不仅让千年楚文化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模样,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荆州文旅消费的新大门,带火了一整条从租赁到文创、从摄影到餐饮的产业链。
在荆州博物馆东侧的遮阳棚下,每天清晨都能看到排队租战国袍的游客,摊主老赵的吆喝声此起彼伏:“168元穿一整天,配簪子还送文创雪糕!”来自湖南的陈婷,就是被这声吆喝吸引,带着8岁女儿朵朵租了套靛蓝色战国袍。走进博物馆,朵朵踮着脚尖凑到展柜前,盯着2800年前的猪形酒具盒漆木器挪不开眼,拽着陈婷的广袖喊:“妈妈你看,酒壶上的小猪耳朵是立起来的!”陈婷举起手机,把女儿的笑脸和文物拍在一起,这一幕成了不少游客的日常——穿战国袍逛博物馆,成了体验楚文化最火的方式。
摄影爱好者林岚更是这股热潮的“忠实粉丝”。她翻着手机相册里五月在宾阳楼拍的战国袍照片,上面的点赞数早已过千。这次她特意带闺蜜来,花988元租了4小时战国袍,还请了专业跟拍摄影师。“古城墙的青砖黛瓦配战国袍的宽袖长摆,拍出来特别有感觉,这钱花得值!”林岚说。像她这样为了拍一组“楚风大片”专程来荆州的游客不在少数,也带火了当地的跟拍生意,不少摄影师还专门研究了楚国服饰的历史背景,只为拍出更贴合文化的照片。
战国袍的热度,还顺着产业链传到了文创领域。在荆州博物馆的文创店里,印有楚国车马出行图的烫金笔记本成了“爆款”,店长笑着说:“这款笔记本暑期已经卖出超千本,游客穿战国袍拍照时拿着它当道具,特别出片。”连文创雪糕都沾了光,不少游客租完战国袍,会特意买一支印着楚式纹样的雪糕,举着它在博物馆门口打卡。据荆州博物馆副馆长彭昊介绍,8月份博物馆接待游客15万人次左右,文创月销售额突破4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超两成,这些数字背后,战国袍带来的文化热度功不可没。
其实,荆州能靠战国袍“出圈”,并非偶然。作为战国袍的发源地,也是战国袍文化元素IP的唯一渊薮,荆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博物馆里的彩绘木俑,宽袖自然垂落,仿佛是穿越千年的“楚国娃娃”,为战国袍的复原提供了最真实的依据。而荆州没有只把这份文化宝藏藏在博物馆里,而是把它变成了可体验、可消费的产品——从168元的平价租赁,到988元的高端跟拍,不同价位的服务覆盖了不同游客的需求,让更多人能“穿上”楚文化,感受楚文化。
更难得的是,战国袍的热度还带动了荆州其他文旅项目的发展。穿完战国袍,游客会去荆州方特玩泼水狂欢,在5米高的巡游花车前被水幕淋成“落汤鸡”,园区里的速干T恤半小时补货3次,水枪成了老少皆宜的“抢手货”;晚上则去沙市码头逛市集,闻着小龙虾的香味,听着吉他弹唱,在“荆州不夜天”的霓虹灯牌下感受人间烟火气。据统计,荆州方特暑期营收直冲1.5亿元,游客日均停留9.2小时,是冬季的3倍;沙市码头YOUNG市集单日客流突破3.5万人次,带动周边酒店入住率飙至98%。
这个夏天,荆州用一件战国袍证明,传统文化不是躺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只要找对方式,就能变成拉动文旅消费的“新引擎”。它不像其他地方简单模仿汉服热潮,而是深挖自身独有的楚文化基因,把战国袍打造成独一无二的文化IP,再通过租赁、摄影、文创等方式,让文化变成可触摸、可消费的生活体验。这种“文化+体验+消费”的模式,不仅让荆州在暑期文旅市场中脱颖而出,更为其他拥有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提供了借鉴——想要“出圈”,关键是找到自己的文化密码,让千年历史“活”在当下,走进普通人的生活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