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盛夏,贵州县域旅游热力全开。荔波小七孔的碧水间游船穿梭,兴义万峰林的稻田边游人如织……
日前,迈点研究院独家发布了“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100强榜单”以及“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潜力100强榜单”,贵州共13个县域入榜。其中,荔波县位列“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100强榜单”第5位,兴义、丹寨、雷山等县市共同组成贵州县域文旅“第一梯队”。
西江千户苗寨的民族歌舞表演。吴贤燕 摄
迈点研究院分析指出,贵州省县域文旅融合依托其独一无二的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双核”资源禀赋,在“文旅强省”战略的推动下已取得显著成效。
在此支撑下,贵州县域旅游,呈现 “小而美”“各有千秋”的全域发展态势,以特色化、差异化的创新实践,探索着一条生态优先、文化赋能、产业融合的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新路。
作为贵州县域文旅的“顶流”,荔波手握“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两张世界级名片,已查明的旅游资源达1109处。“我们以往主流客群以300公里短距游客为主、软硬件服务滞后等困境。”荔波县文旅局副局长覃晓康介绍,近年来荔波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景区,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重构旅游发展理念思路。
小七孔景区游人如织。王纪鹏 摄
在持续完善“快进慢游”体系,推动旅游从“小七孔单点打卡”向“全域体验”、从“卖风景”向“造情绪价值”转变,如今的荔波玩法愈发多元。小七孔景区推出“小七孔世遗探险部落”,在精品景点卧龙潭至鸳鸯湖2.5公里水域打造独木舟、背包艇、透明船等一批差异化的“玩水”产品,变“看山看水”为“游山玩水”;茂兰保护区的“九洞天”溶洞群,让游客在暗河泛舟中探秘喀斯特地下世界;酷玩森林的悬崖咖啡,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森林疗愈”目的地,荔波凤凰山独特景观,成为游客心中的“浪漫之约”“心灵归宿”……
“就冲着小七孔的山水来的,来了之后处处是惊喜,不知不觉就住了5天。”河北游客周怡的感叹,道出了许多游客的心声。
贵州县域的慢生活节奏,同样精准击中都市人的“松弛感”需求。在兴义市,这份慢与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城七景”的全域旅游格局下,国家5A 级旅游景区万峰林如同磁石,将万峰湖的水上运动、马岭河峡谷的地质奇观、云屯森林的生态度假等资源串联成线,让风景真正融入城市日常。
万峰林日落风光。燕春 摄
“当初来万峰林旅游,就被这里的山水和慢节奏留住了。”来自福建的民宿主苏秋烟,在兴义经营“有山阁”民宿多年,她的客群中不乏因喜爱慢生活而长住的游客。在这里,游客无需追赶行程,可踱着步逛集市、尝一碗热气腾腾的兴义羊肉粉,或在峰林脚下看炊烟升起,于湖畔听晚风拂过。这份“人在景中住”的惬意,也让兴义入选今年中国旅游研究院(文旅部数据中心)与马蜂窝联合发布的“中国魅力小城”榜。
若说山水与慢生活是贵州县域的“底色”,那浓郁的民族风情与丰富的非遗体验便是最鲜活的“亮色”,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另一重理由。丹寨的蜡染、古法造纸等非遗项目,让游客亲手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雷山的西江千户苗寨则以鳞次栉比的吊脚楼、热情洋溢的苗族歌舞,将浓郁的民族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来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国家级非遗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应柱介绍,游客不仅可以体验银饰制作,还能将自己制作的产品带回去,仅仅一个月就有上千人来体验制作。
小朋友在丹寨体验非遗“古法造纸”。黄晓海 摄
在县域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交通网络的下沉带来了重要助力。贵州是西部地区首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进一步缩短了游客与县域之间的距离。数据显示,贵南高铁贵阳至荔波段迎来开通运营两周年之际,荔波站累计开行高铁2万余趟,到达旅客280余万人次,发送旅客260余万人次,以高效交通为县域旅游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随着交通网络持续加密、文旅产品不断创新、服务品质稳步提升,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从13个县域入围全国百强,到全域旅游“各美其美”,贵州正以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的“双核”赋能,让“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美好愿景在山水之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也让更多游客在此寻得心中的“诗与远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黄若佩
编辑/王子琪 实习生 熊天翔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