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凌家滩:触摸五千年前的文明曙光
作者:黄企生
凌家滩,是和朋友们一起安微之行的第二站,怀着对远古文明的好奇与敬畏,踏上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的土地,前往心仪已久的凌家滩遗址。
这片坐落于长江下游西岸的小村庄,本是阡陌纵横的寻常乡野,却因1984年的一次偶然发现,揭开了一段沉睡五千余年的文明密码,成为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窗口。

走进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仿佛按下了时光的回溯键,瞬间穿越到5800至5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遗址和陈列室约1100件文物,从陶器、石器到骨器,尤其是那一件件精美的玉器,无不诉说着“凌家滩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作为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的“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遗址,凌家滩的考古成果,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研究提供了关键佐证,让我们一行对这片土地的敬意愈发深厚。
据导游介绍:
说起凌家滩的发现,充满了传奇色彩。

1984年夏天,当地一位农村老伯的报告首次引起关注;1985年秋,村民万传仓为母亲挖掘墓穴时,意外挖出大量玉器、石器和陶器,这一发现让凌家滩真正走进考古工作者的视野。
1987年6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张敬国等人带领团队开展首次试掘,此后历经16次发掘,这座远古文明的宝库才逐渐展露真容。
听着这段历史,不禁感叹,许多伟大的发现,往往始于这样不经意的瞬间,却为后世打开了通往过去的大门。
在众多文物中,玉器无疑是凌家滩文化的灵魂。

标志性的玉龙造型独特,圆环形态首尾相连,龙身上还雕琢着一个精细的小圆孔,在没有现代工具的五千多年前,能打造出如此规整的器物,其工艺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更令人震撼的是“王者之墓”专题展中的文物,大量玉器按照人体部位有序摆放,纹饰精美、质地温润,不仅彰显出墓主人的尊贵身份,更折射出当时社会已具备成熟的玉器制作技艺和等级秩序。

此外,刻有八卦图案的玉龟与玉版堪称“镇馆之宝”,那简洁却充满神秘意味的纹路,仿佛是“凌家滩人”对宇宙星辰的观察与思考,承载着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世界的认知,让我们不禁感慨,远古先民的智慧早已超越了我们的想象。
除了精美的文物,凌家滩的聚落布局同样展现出非凡的规划意识。
它是中国首个以地势分层次建筑的聚落遗址,内壕清晰划分出生活区与墓葬区,外壕则承担着防御功能,这种严谨的布局,足以证明当时的社会已形成一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
遗址中发现的红陶块也颇具意义,这表明“凌家滩人”已掌握通过高温烧制泥土加固房屋的技术,堪称砖瓦制造的雏形。
而容器内留存的大量碳化稻粒,更是直接印证了他们早已脱离单纯的采集、狩猎生活,掌握了先进的水稻耕种技术,能够通过农耕保障生存,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

站在遗址保护现场,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
五千多年前,“凌家滩人”在这里耕作、狩猎、捕鱼,用双手搭建房屋,用智慧雕琢玉器,用仪式寄托信仰。
他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更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举办祭祀活动、探索天文历法、将龙作为图腾崇拜。
凌家滩玉龙的出土,将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历史大大提前,让“龙的传人”的可追溯脉络延伸至近6000年前,这份文化血脉的传承,心中涌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如今,凌家滩遗址已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为照亮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一盏明灯。

含山南站的设计更是从凌家滩文化中汲取灵感,将这座远古遗址与同为史前文明瑰宝的良渚文化相连,让长江流域的文明脉络在现代交通网络中得以延续。
参观途中,时常思考,“凌家滩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勇于战胜自然的魄力、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不正是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内核吗?
从五千年前的玉器雕琢,到如今的北斗升天、蛟龙下海、高铁纵横,中国人始终在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着文明的新篇章。
凌家滩的观后,不仅让我们触摸到了远古文明的温度,更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凌家滩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用文物讲述着过往,用遗址承载着记忆。
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守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五千年前的文明曙光,在新时代继续闪耀,照亮中华民族的前行之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