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县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西南部,地处横断山脉北段东缘,为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势周高中低,中部为大渡河及支流流沙河河谷阶地。东邻眉山市的洪雅县和乐山市金口河区,南连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县,西靠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和雅安市的石棉县,北接荥经县。县城距省会成都市250公里。全境东西长71.45公里,南北宽70.1公里,面积2214.5平方公里。汉源县文化底蕴深厚,汉文化与藏文化、中原文化与南诏文化在这里融汇,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乐西抗战公路被誉为“血肉铸成的长路”。汉源县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花海果乡旅游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月亮湾.金钟山景区、中国花椒博览园等。#四川#
历史沿革
在县城富林镇以北,海拔810米的岩层中,考古学界确认它是我国南方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定名“富林文化”。由此证明,境内在万余年前就有先民活动。汉源古名笮都,属蜀国。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撤置沈黎郡。天汉四年(前97年)撤沈黎入蜀郡,置牦牛县。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时,以蜀郡属国都尉撒置汉嘉郡,牦牛县隶之,西晋李雄在成都建立“成汉”政权(304-311年)时,废耗牛县分置沈黎郡和汉源郡,北周废郡置黎州,复置牦牛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黎州为登州,大业初(605年),以汉川水(今流沙河)源于境内之意,改牦牛县为汉源县,隶临邛郡。唐代(618-907年)“罢郡置州以领县”,曾先后分置汉源县(今清溪)、飞越县(今宜东)、城阳县(今唐家)、阳山县(今寓林)。玄宗开元时,改阳山县为通望县;肃宗乾元时,诸县一并划剑南道,后蜀孟知祥收汉源、通望两县隶永丰军节度使。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废通望县并入汉源县属成都路。元、明两代(1279-1644年)废县。先置黎州长官司,继升为安抚司,隶四川行中书省;后分置黎州守御千户所及大渡河守御千户所,隶属四川布政使司。清初沿明制,康熙二十年(1681年)并两千户所置黎大所。雍正七年(1729年)改土归流,改黎大所置清溪县。属雅州府。1914年因清溪县与贵州省清溪县同名,复用汉源县名,属四川省建昌道(后改称为上川南道)。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区。1939年改隶西康省第二行政督察区。1950年3月,县治由清溪迁九裹镇,1952年10月迁富林镇至今,属西康省雅安专区。1955年,四川和西康并省后,汉源县隶属四川省雅安地区。1981年雅安专区改称雅安地区,汉源县隶之。2000年,雅安专区撤地建市,汉源属雅安市。
行政区划
民国之始仍沿袭清末14乡、76团的建置。民国25年(1936),国民政府为了“防共”需要,废除团甲制,实行联保制。对原有行政区划进行裁并增置,全县共置3个区,13个联保,168保,1658甲。
第一区 民国初改宜东典史署为分县知事。25年(1936)改置第一区,区署初设清溪城内,继移宜东旧县佐置,辖城区、宜东、富庄、牛市坡四个联保。包括今宜东、清溪两区及大田乡的向阳村。27年(1938)裁撒。
第二区民国25年(1936)区署设置于汉源场下街(今九襄文化站),辖汉源、尚礼、丰厚、田域四个联保。27年(1938)裁撤。
第三区民国初改皇木巡检署为分县知事,25年(1936)改置第三区,区署由皇木厂迁富林羊宗祠,辖富林、马烈、万工、美罗、大冲五个联保。27年(1938)裁撤,29年(1940)复置,直到解放。
皇木区民国36年(1947),为了处理彝汉纠纷事件,复于皇木置区,区署设万盛场,由第三区划万工、马烈管辖,直至解放。
民国30年(1941)1月实行“新县制”,改联保为乡镇,全县十三个联保,改为四个镇(城区、宜东、九襄、富林)、九个乡(牛市、富庄、丰厚、尚礼、田域、万工、马烈、大冲、美罗)直至解放。
解放初沿袭旧乡镇建置、并置三个区:
第一区辖九襄、丰厚、田域、尚礼。
第二区辖城区、富庄、牛市、宜东。
第三区辖富林、万工、马烈、大冲,美罗。
1950年7月1日,以大冲、美罗两乡置四区。同年9月由三区分置五区,增置皇木、马托两个乡。
1950年10月越西县的大树堡由汉源县代管,1951年6月正式划入汉源为四区,领大树堡、代家田、下溪地、河南站。
1951年夏为适应土地改革的需要,区、乡作较大调整:
一区:田域乡分置大田、后域两个乡,尚礼乡改称唐家乡,并将该乡流沙河以西增置河西乡。将唐家乡的榨叶、芶云、黎家三村和丰厚乡的楠木、富源两村增置富村乡,将丰厚乡的下段增置击谷乡。
二区:宜东乡改置为第六区(辖乡见附表),改城区镇为清溪乡,并分置双溪乡;改牛市乡为建黎乡,并将该乡西部及富庄乡的陈家河增置西溪乡,以富在乡的包家沟、旭家沟置双河乡。六区的宜东乡分置太平乡、三江乡、三交乡、大堰乡(包括原富庄乡两个保)。
三区:由富林镇分置市荣、富泉、万里、白岩乡。
四区:仍沿用大树堡、代家田、下溪地、河南站四个农会的称呼。
五区:由皇木乡分置红花乡。从三区的万工乡分置顺河乡改属五区。
1952年1月,将四区的四个农会建为大树、代家、下溪、小堡、河南、坭美六个乡。上半年全县两期土改结束后,析四区置七区。由大树乡析置海螺乡;下溪乡分置为桂贤、大维、片马三乡;代家乡分置为料林、晒经两乡;河南乡析置平等乡。四区辖大树、海螺、料林、桂贤、大维、片马六乡;七区辅河南、平等、小堡、晒经、坭美五乡。
1953年4月由后域乡分置前域乡,河西乡分置大岭乡,市荣乡分置富贤乡,在马烈、万工两乡间置安乐乡,万里乡分置建全乡,皇木乡分置平政乡,宜东乡分置新华乡。富林、九襄、大树、宜东、清溪置镇。至此,全县共七个区、五个镇、四十五个乡。
1955年撒销第七区,并入第四区。
1956年1月,为适应农业合作化高潮的需要,将以顺序排列的区名改为以中心场镇命名,称九襄、清溪、富林、大树、皇木、宜东六个区,对乡(镇)亦作了调整。
九襄区:九襄乡并入九襄镇,击谷乡并入丰厚乡,前域乡并入后域乡,大岭乡并入河西乡,富村乡并入唐家乡。
撤销清溪区。其所属的建黎乡并入清溪乡,连同双溪乡一并划归九襄区;西溪乡并入富庄乡,连同双河乡一并划归宜东区。
富林区:富贤乡并入市荣乡,建全乡并入万里乡。改区级建制的富林镇为乡级建制。撤销白岩乡,其辖地分别划归富林镇、万里、富泉、安乐乡。
大树区:平等乡并入河南乡,海螺乡并入大树乡,撤销晒经乡,其辖地分别划归河南、料林乡;撤销大维乡分别划归桂贤、料林、坭美乡。
皇木区:撤销平政乡,其辖地分别划归皇木、马托乡。1956年7月峨边县永利乡划归汉源县皇木区。
宜东区;太平乡并入宜东乡,新华乡分别划归宜东、三交乡。
1958年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乡改称公社,下设管理区,继称大队,原农业生产合作社改为生产队,直至1984年。
1958年9月公社化初期,九襄、大田、双溪、丰厚四个乡合为九襄人民公社。因体制太大不便管理,1960年2月复分为四个公社。
1962年恢复清溪区和建黎、西溪、前域、富春、大岭、晒经、白岩七个公社。清溪区辖清溪、双溪、建黎、西溪四个公社。
1962年底由双河公社分置富乡公社。1973年建立乌斯河镇。
1981年4月,将市荣公社青枫、富贤两个大队和王河坝农场(由“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开展围河造田的新入户组成)合并建立青富公社。
1981年3月开展地名普查,遵照国务院国发〔1979〕305号文件《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精神,将“文大”中改乱了的一些地名作了恢复、更改。
三江公社,为了突出特点,改名梨园公社。
双河公社,改名两河公社。
前进公社,复名晒经公社。
红岩公社,复名白岩公社。
富村公社,为避免与富林笔误、字混,更名富春公社。
经过地名普查后,1981年9月汉源县人民政府通告,全县共六个区,3个镇,6个居民委员会,42个公社,255个大队。
根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恢复乡(镇)建置,汉源县于1984年1月改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生产队为组。
1985年6月,九裹乡并入九襄镇。
1992年9月,撤销6个区公所9个乡,新建5个镇、扩大3个镇,保留32个乡。调整后的行政区划为8个镇32个乡,共计40个乡镇。
1993年辖6区、3镇、41个乡(其中,有4个彝族乡),255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员会,1850个村民小组,52个居民小组。
2001年6月,撤销6个区工委,改设6个办事处,乡镇分为一、二、三类,一类为:九襄镇;二类为:富林镇、宜东镇、富庄镇、大树镇、大田乡、唐家乡、河西乡、市荣乡、桂贤乡;三类为:乌斯河镇、清溪镇、皇木镇、富春乡、大岭乡、前域乡、后域乡、大堰乡、两河乡、富乡乡、梨园乡、三交乡、双溪乡、西溪乡、建黎乡、富泉乡、万工乡、安乐乡、万里乡、马烈乡、白岩乡、青富乡、小堡乡、河南乡、晒经乡、料林乡、片马乡、坭美乡、永利乡、顺河乡。
2004年8月,撤销6个办事处,乡镇设置及分类不变。至此,汉源区级组织机构整整运行了55年4个月。
2005年年底,汉源县辖40个乡镇(8镇32乡)261个村(居)民委员会1992个村(居)民小组;年末总户数99872户、总人口353340人。
2019年12月,汉源县乡镇区划调些,将10个镇20个乡调些为12个镇9个乡。原10个镇(九襄、富林、清溪、宜东、富庄、唐家、富泉、皇木、鸟斯河、大树)保留之前建置,新增前域、安乐2个镇。原20个乡保留原建置乡9个(富乡乡、马烈乡、晒经乡、河南乡、顺河彝族乡、水利彝族乡、片马彝族乡、坭美彝族乡、小堡藏族彝族乡),撇销7个乡(三交、梨园、西溪、大田、双溪、河西、料林)并入邻近中心镇(三交乡和梨园乡并人宜东镇、西溪乡并入富庄镇、大田乡和双溪乡并人九襄镇、河西乡并入唐家镇、料林乡并人大树镇),撤销4个乡(后域、前域、万里、安乐)组建2个镇(后域乡与前域乡组建前域镇、万里乡与安乐乡组建安乐镇),乡镇所辖187个村、23个社区。
2023年,汉源县辖富林镇、九襄镇、唐家镇、富泉镇、前域镇、宜东镇、乌斯河镇、皇木镇、安乐镇、大树镇、富庄镇、清溪镇12个镇,富乡乡、河南乡、晒经乡、马烈乡4个乡,小堡藏族彝族乡、片马彝族乡、坭美彝族乡、永利彝族乡、顺河彝族乡5个民族乡。全县有15个社区,108个村,828个村民小组。
2025年汉源县辖12个镇、9个乡(含5个少数民族乡):富林镇、九襄镇、乌斯河镇、宜东镇、富庄镇、清溪镇、大树镇、皇木镇、唐家镇、富泉镇、安乐镇、前域镇、富乡乡、马烈乡、河南乡、晒经乡、小堡藏族彝族乡、片马彝族乡、坭美彝族乡、永利彝族乡、顺河彝族乡。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