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佛岩中探仙踪,一洞藏尽千年秋
——粤北乐昌古佛岩秋行记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风染层林,我与九位好友自乐昌城区驱车南行,不过十余分钟,便见群山环抱间,一抹幽绿藏着古佛岩的入口。此前早闻这处国家级4A景区,是三亿年前海底演变成的喀斯特秘境,如今亲至,才知“广东芦笛岩”的美誉,远不及身临其境的震撼。
刚到洞口,便被一尊唐代弥勒佛石刻牵住目光。佛像依岩而凿,高约三丈,衣袂虽被岁月磨得模糊,唇边那抹笑意却穿透千年,仍带着慈悲暖意。洞口凉气丝丝缕缕漫出来,与洞外二十多度的秋阳骤然划开界限——导游说洞内常年恒温18℃,我们忙裹紧薄外套,攥着手电筒,像一群探秘的孩童,踩着湿润的石阶往黑暗里去,仿佛踏入了时光折叠的秘境。
最先撞入眼帘的是古佛殿,也是洞内的第一重仙境。彩灯从穹顶洒下,将石幔、钟乳石染得流光溢彩。正中央三尊小石笋错落而立,天然成趣,恰似三尊佛像端坐殿中,眉眼间透着庄严与安详,让人不自觉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静谧。离佛像十米远,一根石柱拔地而起,顶端石花层层叠叠,竟如一棵苍劲的古榕,枝叶“舒展”间,还藏着几簇细小的石笋——细看才觉,那是“牧童”牵着“牛群”,似踩着秋光归家,憨态可掬。古榕旁还有个通天小洞,洞口微光闪烁,大洞套小洞的模样,又给这佛殿添了几分神秘,让人忍不住猜想,洞的另一端是否藏着另一个仙踪。
穿过曲径石巷,便到了王母殿。刚踏入殿中,我们便忍不住低呼——数十米高的穹顶上,一道巨型石幔垂落,紫光灯打在上面,像极了天宫翻涌的云霞,缥缈又壮丽。最绝的是殿中那根“盘龙柱”,石笋与石幔相互缠绕,蛟龙昂首的模样栩栩如生,导游说这样的奇观,需十万年滴水穿石才能凝成。再往深处走,“仙翁”“仙鹤”“仙女”的石影错落分布,不远处还有“蟠桃”散落,更有一块石笋像极了偷吃蟠桃后昏昏欲睡的“顽猴”,惹得我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笑声在殿中轻轻回荡,倒像是误入了一场千年不散的蟠桃盛会。
沿着石阶蜿蜒上行,便到了岩洞最高处的逍遥宫。这里与前两殿截然不同,视野开阔得让人惊叹。彩灯勾勒出的“群山”起伏有致,“茂林修竹”点缀其间,竟像一座藏在地下的森林公园。我们扶着栏杆往下望,西游宫的景致尽收眼底,近处一块白色石幔恰似一弯新月悬在“云端”,“瑶池观月”的美景让人心神荡漾。好友小李笑着说:“原来在地下也能看‘月亮’,这趟秋游值了!”风从洞口吹进来,带着淡淡的草木香,我们靠着石壁闲聊,看光影在石面上流转,竟忘了尘世的喧嚣,只觉此刻的惬意,是秋日里最难得的馈赠。
古佛岩的最后一站,是金龙殿。刚转过拐角,便见一道十余米长的钟乳石附壁高悬,灯光下,龙角、龙眼、龙鳞清晰可见,宛如一条金龙昂首待命。导游说这是“金龙送客”,见我们走来,金龙似在颔首,仿佛在祝我们归途平安。我们围着金龙拍照,指尖轻轻触碰冰凉的石壁,忽然想起刚进洞时的景象——从唐代佛像到千年石景,再到眼前的金龙,三亿年的时光仿佛都浓缩在这570米的溶洞里,触手可及。
走出岩洞时,暮色已漫过群山。我们循着香气来到岩洞餐厅,点了一桌乐昌特色菜:北乡马蹄红烧肉里,马蹄的清甜解了肉的油腻;白辣椒炒鱼干鲜辣够味,一口便唤醒了味蕾;野生蕨菜煲,张溪香芋扣肉,香芋粉糯,扣肉软烂,鲜香的满是烟火气。老板还端来自家酿的杨梅酒,酸甜沁凉,我们举杯共饮,望着窗外暮色中的喀斯特峰林,聊着洞内的奇遇,只觉满心欢喜。
返程时,车窗外的秋景渐渐模糊,但古佛岩的光影仍在脑海中流转。这趟秋游,我们不仅见了喀斯特地貌的神奇,更触摸到了时光的褶皱——三亿年的滴水穿石,千年的人文印记,还有此刻好友相伴的温暖,都成了这个秋天最珍贵的回忆。或许正如古人所言,“古佛洞天景无穷”,而这无穷景致里,最动人的,莫过于与挚友一同探秘、一同欢笑的时光。
(白春明 2025.9.19)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好友致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