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北门外,曾经的一个小乡场上,隐藏着一座千年古寺。曾经的辉煌随着岁月的流逝,渐为人所遗忘。近些年来,由于地铁5号线的通达,又逐渐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便是白水寺。白水寺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都很陌生,这也包括我。今天我就去探访一下这座古寺庙。
白水寺位于新都曾经的柏水场,是尼众寺院。从地铁站出来,步行四百多米,便来到大红色的山门前。山门前的这条路叫柏水路,曾经白水场的老街。白水寺的山门有别于传统山门的庄重典雅,这里牌坊式的山门,以石质为基,歇山顶覆灰瓦,三券门洞透着市井气息。正中大匾黑底金字,“白水寺” 三个大字遒劲有力。进入山门,便是天王殿,端坐于正中的天冠弥勒造像让人耳目一新,不同于常见的大肚笑脸弥勒佛,展现的是菩萨的本相,慈悲祥和的面容。由于空间的限制,山门两侧未立四大天王,不过这并无影响山门的庄严。‘
在进入正殿之前,先来了解一下白水寺。白水寺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据《白水寺碑记》记载,当年峨眉山白水寺(现在的万年寺)的一位僧人云游至此,被这里清幽秀美的环境深深吸引,遂在此结庐建寺,取名白水寺。此后,白水寺高僧辈出,香客云集,声名远扬,周边逐渐形成了热闹的集镇,就是后来的柏水场。明代末年,战火将这座千年古寺化为一片废墟,只留下无尽的沧桑与遗憾。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僧人们在废墟中重建寺院,共占地24亩,恢复了往日的辉煌,也奠定了现存寺庙的格局。上世纪,白水寺再次发生转折,曾被用作新都县踏水(柏水)乡政府办公之地,一些殿堂被捣毁,或改建或重建。不幸中的万幸,有部分殿堂和厢房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古寺的延续。1998年,在信众的捐资与僧人的努力下,白水寺重启香火,二十余载的修缮,终成今日的清幽之境。
穿过山门,其后的小空间很紧促,却有一股清凉之意袭来。台阶之上是圆通宝殿,保持古建筑的风貌,雕花木窗透出川西民居的质朴。殿内正中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右侧,一尊木雕千手观音像工艺精湛,每一只手都姿态各异,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据说在民国之前,山门左右两侧分别是小型的文庙和武庙,可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拆了。圆通殿旁边,分别是药王殿和财神殿。殿内供奉的药师佛和财神像。据说,这里的几尊佛像为旧时遗存,颇为灵验,香火十分旺盛。
沿着通道前行,是一个宽阔四合院落。院落规模虽不大,却显得格空旷宁静。正对是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气势恢宏,上层藏经楼的雕花木窗,透射出柔和光线,与下层供奉的释迦牟尼佛金身相映成趣。殿外三块刻有 “白”“水”“寺” 字样的石匾,字迹古朴苍劲,据说是从原山门废墟中抢救出的遗存,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保存完好,成为了白水寺历史的珍贵见证。殿前,不大的两棵银杏树的位置,据说曾经是两棵百年古榕树,可惜前些年枯死了。寺中还有500多年的明代洪钟,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也被熔化了。大雄宝殿左右两侧,分别是接引殿和五观堂。
白水寺规模不大,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处处都透露着宁静与祥和,与一墙之外的喧嚣,这里让人内心平静。不知白水寺可否吃斋饭?有知道的朋友,评论一下。
【旅行攻略】
地址:成都新都区斑竹园镇柏水路612号;
门票:免费;
自驾:导航“新都区白水寺”;
公共交通:地铁5号线,柏水场站A口出,步行400多米到达。公交车X44路、X46路,柏水站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