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新出炉的《竖新镇红色小镇建设初步规划》正一页页展开,“1929年中共崇明县委机关旧址”“竖河镇大烧杀遗址”“崇明海界宅事件展览馆”“中共崇明施家河沿党组织斗争史展览馆”……这些名字如同一颗颗被悉心收藏的星火,终于在此刻被郑重串联。“初步”二字,道尽这份规划的审慎——红色文化建设工程从不是速成之作,而是用时间沉淀的匠心。
竖新镇是崇明革命星火的起点,建设红色小镇有天然根基,早于2010年便开启红色文化挖掘保护工程。那时,镇里的会议室常亮至深夜,老同志们指尖在泛黄图纸上圈点着,嘱托道:“此项工程不是搭戏台,宁肯慢三年,不能错一处。”
这一慢就是15年。在此期间,工作人员踩着自行车成了全镇“活地图”,田埂上听老农讲游击队故事,祠堂角落辨认模糊标语;档案员抱着放大镜逐字研读老报纸,连虫蛀痕迹都细致标注。为核实一位烈士牺牲的时间,他们跑到百里外的烈士陵园,对着墓碑拍几十张照片,回来与地方志逐字比对。
镇里的梧桐树添了15圈年轮,红色工程的档案柜也堆成了山:系统梳理《竖新文史集》,提供最完整、最系统的史料参考;市级专家团队为6处红色遗存“把脉”,精准划定保护、保留、改造、恢复的不同路径,一张“红色地图”逐渐清晰。
15年间,红色基因在竖新镇扎得越来越深。竖河镇大烧杀遗址建成后,每年清明,中小学都会组织学生来献花,听亲历者后代讲述先辈们的苦难与不屈;“红色手作”工坊里,阿姨们用崇明土布缝制印着革命旧址的书包,孩子们背着它研学,成了动人的风景。80岁的村民宋庆忠见证着变迁:“以前只知这些地方有故事,如今修缮得越来越好,更多人知道了竖新镇的红色过往。这些地标就像坐标,告诉我们从哪里来,让后辈记得历史、珍惜当下。”
15人的红色讲解员团队,上至80岁老者,下至00后青年,是这份用心的生动注脚。90后倪栋梁自小听着地下党“用火柴盒标记联络点”的故事长大,他常说:“家乡砖瓦都刻着英雄脚印,不讲好故事心里愧对。”他们讲重大事件音色厚重,述趣闻轶事语调轻快,把史料熬成鲜活故事,让历史听得进、记得牢。
打磨“红色小镇”的脚步从未停歇,而这份前行始终带着15年沉淀的审慎。据竖新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崇明抗战博物馆有望迁址竖河镇大烧杀遗址,丰富展陈;海界宅会议原址计划启动修缮,展陈将迁回原址,同步完善周边设施;红色旅游线路串联起农商文旅资源,明强村旁的时光供销社里,“1929咖啡”用醇厚香气致敬历史,杯身的革命故事让游客在品味间走进那段光荣岁月。
竖新镇部分红色文化地标
1929年中共崇明县委机关旧址
1927年,中共崇明县委成立,陆铁强任海门县委书记,组织抗租暴动,同年被国民党杀害;俞甫才为首任崇明县委书记,后因斗争牺牲。1929年,俞保元接任,秘密开展革命。县委旧址复原区展现了革命时期的艰苦环境,会议室兼教室原为明强小学,保留百年建筑构件;办公室陈设简朴,摆放农具体现务实作风。
崇明海界宅事件展览馆
纪念1930年革命事件,县委书记俞保元等计划召开工农兵代表会议时遭国民党包围,48人被捕。俞保元、施季麟在狱中坚贞不屈,牺牲于9月9日。
中共崇明施家河沿党组织斗争史展览馆
该馆分崇明火种、红色堡垒、英雄辈出、卓绝斗争4个部分,介绍当地地理位置、不同时期斗争史、吴文斗等8位主要成员及模拟场景,传承红色精神,激励后人。
竖河镇大烧杀遗址
记述1940年7月30日日军报复性屠杀:封锁街道,将200多名男性赶至城隍庙扫射、烧庙,致120余人遇难,古镇几毁。该遗址为日军暴行缩影,警示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原标题:《上海红色小镇拒绝“速成”,15年寻根路,每一步都算数》
栏目主编:唐玮婕
来源:作者:文汇报 史博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